与域内无异。今明金交兵,理当助明无疑。”李贵笑道:“王亦知理与实之不同否?”李琮默然,只觉脸上微微发烧,却听李贵又问道:“但王何以知道明军必败呢?”李琮疑道:“兵法有云,兵贵神速。胡虏大起辽沈之兵,少说也有数万,义州明军不过四五千而已,广宁千里迢迢,救援如何赶得及?数目多寡,一览可知,又何必问。”李贵摇头道:“王谬矣。臣疑心虏之攻义州,并非当真欲取义州,却是围魏救赵之计。臣请为王言之。”
说着教人搬上一幅辽东全图来,指点着道:“义州兵少,桓抚必定向别处求援。时值仲冬,海面上难以往来,如要搬兵,只有椴岛同广宁卫、义州卫两处可以搬得。”见李琮点了点头,续道:“毛文龙早在袁帅按辽之时便拥兵自重,桓抚威望不及袁帅,用兵不及袁帅,英毅果决也不及袁帅。毛文龙虽然一时异心未彰,必不甘心白白替他效命,椴岛之兵,多半是观望不动。至于广宁、义州二卫,中间夹着海盖,大小保垒尽属虏有,虏只不拘何处伏以一军,半途击之,援军溃矣。祖大寿何可纲皆是宿将,必能料及此处,不敢贸然来救。就是桓震,也未必敢令广义发兵。”
李琮讶然道:“既如卿言,桓抚岂不注定命丧义州?”李贵摇头道:“非也。义州战事若何,全视乎我王抉择而已。”
回头再说数日之前,在义州的桓震已经得到了皇太极起兵的消息。正如李贵所料,他担心广义援兵中伏,迟疑不肯调兵来救,毛文龙又推说粮草不足,只肯拨五百兵助阵,眼看皇太极三万余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义州却只有不到五千明军驻扎,既没有火炮可用,火药子弹也都无法补给,身边可用之将也不过数员而已,战力全然不成比例。更要命的是朝鲜人不知究竟是向着哪一面的,倘若他们帮着后金在自己背后捅刀子,那这五千人可真都要丧命异国他乡了。
召集了众人围在地图旁边商议,道:“此次局势,非比上回,我意令祖、何二帅偷袭辽阳,就算不能一举而下,亦足为牵制。未审可有不妥处?”众人大多点头称是,彭羽却道:“皇太极此次起兵,有三大怪。前几日探哨报得,皇太极此次南下,兵未出辽阳便大张旗鼓,一路之上更是不断增兵,几有孤注一掷之势。可是细想一想,义州非但不值得他用如此手段夺取,并且夺得之后不仅无益,更是有害,料想皇太极该当不会做这种蠢事。此怪之一也。”桓震低头沉思,缓缓道:“有理。彼若取得义州,方开之市便毁于一旦,并没甚么好处,除非早先开市只是假象,本意却在诱我来义州。不过也未免太过兴师动众了。”两眼凝视地图,喃喃道:“难道是减兵增灶之法?辽阳尚有大军坐而待我?” 曹文诏截口道:“兵行险着,将所常有,皇太极已经空国远征了一次,此次未必再施故伎。不过话说回来,上一回他攻的是京师,那是不得不救之地,袁帅无法借机偷袭辽沈,正为此故。这一回却是朝鲜地方,我等大可以丢了义州一走了之,难道他便不曾想过?”
彭羽点头道:“确实教人十分不解。再有,彼起兵的旗号,分明是‘清君侧’,且不论太上究竟是否当真宁可借用虏兵也要复辟,难道诸位不以为清君侧该当径自挥军迫关,挟太上之名号令沿途守将么?他却来打朝鲜土地,那是何意?此怪之二也。”
黄得功道:“彭先生说那第三怪,是不是郑忠信明明数次给咱们打败,事到临头却肯帮咱们一起抗虏?”彭羽摇头道:“那却不怪。郑忠信人如其名,忠而且信。他同我们打仗,那是尽忠报国,如今鞑子犯境,他跟咱们联手,也是尽忠报国。我说的第三怪,是怪在鞑子领兵的大将竟然是个不满二十的少年。”
桓震道:“妙才错了。多尔衮虽然年轻,却非易与之辈,千万不可小看了他。单看他年纪轻轻便能独掌一旗,难道妙才真以为全都是出于努尔哈赤宠爱么?”彭羽唯唯,又道:“我军眼下只有五千人可用,又未知朝鲜王意思,该当如何应付才好?”桓震蹙眉沉思,踌躇道:“我总不知皇太极这回南下是为了甚么?不管他为甚么,咱们只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叫过曹文诏来,吩咐他与郑忠信善加联络,最好能自他那里获取一些汉城的消息;往后明军要以助守的身份在义州驻扎,须得留意不可喧宾夺主,虽然郑忠信实际指挥不动半个辽兵,名义上还是得奉他为义州主帅。不过明军既然应了郑忠信之邀助守,一应粮秣供给便得朝人负责到底,申景珍这一头便交给彭羽去交涉。战事既起,贸易自然也就中绝,更须防备鞑子突袭金州,但彼处守将是金国奇,料想不会有差错。一面派出数支小队,回广宁去报知祖大寿,请他善觇时机,多加斟酌,若是确定辽阳空虚,便可挥兵直捣,否则只要守住镇武堡一条防线,不让虏兵越过半步,也算大功一件。
往后数日,无非筑城修砦而已。义州城上上下下如临大敌一般,能逃走的朝鲜百姓尽数逃了去,桓震便令辽兵入驻他们留下的空屋,在墙上挖出枪孔,准备万一守不住,就入城与虏兵巷战。军中懂得做火药的人不少,寻了几处空房,就在城中搜购硫磺等物,日夜赶工,多做一点是一点。天气寒冷,鸭绿江上结了冰,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