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八 我的“历史自然”选择理论——解释社会、人物与思想
我们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目前没有找到原因,但是在一段时期内,是有一个既定的必然的趋势和方向的:先是出现一些原生态的部族,他们来自原始社会的家族群体。这些部族的核心是高贵的掌握着权力和财富的一些家姓。这些部族们势力互相均衡,谁也很难完全吞灭了谁,最终经过复杂的演化,形成了千百林立的诸侯。在大禹的时候据说有一万个诸侯。这种天下诸侯分散林立的局面随后又持续了两千年左右,夏、商、周政权不过是交替崛起其间的耀眼大户,他们虽然号称天子,事实不过是诸侯中的大者,以分封的形式一定程度地节制影响着别的诸侯。诸侯内部也实行分封,这整体上看是一种分封制的松散多元化的社会。
最终,会有一个强力的诸侯家族,经过后来称为春秋战国的漫长矛盾斗争,最终把千百林立的散乱诸侯家族,整合成一个独一家族控制的有机体系。这个由散至合的大致规律大约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既定走向。
所谓“历史自然”选择——这是我造的词,就是历史在它的既定走向中,会像大自然一样,将会对其中的物种(人物或思想)进行自然选择,判定他们的生和亡:符合人类历史自然规律的,将存活,否则,就灭亡。这就是形势大于人,而不是人能改变历史。
我举两三个最典型的例子。首先是儒家思想的没有被选择和法家思想的被选择。在由散走向专的历史既定过程中的某一个过渡阶段中,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有能力的家族都在做着统一其它家族的尝试,社会等级秩序呈现日新月异,儒家这种思想基本是一种保皇派的思想,它希望维护诸侯国国君的既有地位,办法是采取礼和仁两个手段。显然,这不符合历史从散到专的自然趋势的,因为这种思想不能保证那个国君家族走向强大乃至最终统一所有天下家族,相反,它限制了真正有能力统一天下的那个家族的上升和发展,孔子的这个思想必然四处碰壁,虽然周游列国去兜售,但是没有买主欣赏他。
法家的思想,是从经济、土地基础上铲除诸侯国内有竞争能力的家族(卿大夫家族)的势力,保证某一个家族(君族)获得绝对强大的财力、军力和权力,从而推动它完成统一天下所有家族的历史使命和进程。这一具体实践由商鞅完成得最为典型成功。所以法家思想和法家人物,成为了历史自然选择中成活的鸟类,而儒家则几乎绝灭(从政治命运上来讲)。
这种人类的“从散到专”的既定的自然进程,也决定了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的命运。我们说,如果拿人来做比较,把秦始皇和刘邦进行对比,恐怕刘邦处处都要输给秦始皇。在军事才华上,在文学素养上,在家族出身上,在恢弘气度上,在任事勤奋上,在刚毅果决上,处处都是秦始皇领先。然而最终,秦始皇是一只灭绝了的鸟,而那只看上去孱弱的鸟,它获得了延生。
是历史进程的这个自然选择再次操纵了这个过程。因为“从散到专”——从分封体系走向皇权专制体系的过渡,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变型的。任何历史进程恐怕都是如此。而秦始皇毅然把社会结构剧变为单纯一元的专,这就注定了他被历史进程所淘汰出局。刘邦因为从夺天下到坐天下的过程中,都遵从了分封体系与皇权专制体系过渡并存的双轨制,顺应了社会结构发展的自然趋势。(汉,把一半以上天下分封给了功臣列王列侯,王国和众多侯国内部,在百官任用、法令设定、文化经济政策方面,有着极大的自由度,相当独立,这种状态持续了七八十年,使得散向专的变化呈现出过渡渐进形式。)
这种“历史自然”通过选择,也就造就了我们这本书里的无数悲歌苦难的故事。这就是形势大于人。
这里的“历史自然”一词,相当于于生物届的“大自然”来理解,其中的“自然”是名词。“历史自然”相当于说历史“大自然”。
但是到了汉以后的皇权专制体系下,特别是汉武帝以后真正都想全面皇权专制以后,什么的样的思想学说是能够被这个社会结构体系所选择呢?
回答:是儒家。
董仲舒这位老先生的出现,不是个人奋斗使然,而是社会结构选择使然。他在先秦儒家的基础上,创造了被皇权专制社会所选择的新儒家。
所以,历史“大自然”在它的一路发展的进程中,曾经不选择儒家(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又选择了儒家(皇权时代),这就是“历史自然”对思想和人物的选择。
历史大自然还将按着它的规律去演化伸展,在它伸展的一路上,还会有很多人倒下,一如被灭绝了的物种,还会有很多看似孱弱的物种,成为了“历史自然”选择中的英雄或者思想。“历史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这是我的“历史自然选择理论”的归根结底两句话。
那么,在未来的楚汉相争里边,刘邦项羽,谁更适应分封制向皇权专制的平稳因此而被“历史大自然”选择呢?是刘邦。刘邦从打江山都坐江山过程中都兼顾了分封制的历史惯性,顺应了这一历史惯性,而项羽不肯分封,玩印不授,就算在分封时也技术欠缺,有失公平,没有获得成功。
就像大自然的物种对大自然本身会有或大或小一点反作用力一样,人和思想也会在有限的程度上影响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