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铜时代的鳄鱼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三章 孙膑庞涓(380B.C.—340B.C.)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部署。他的旧情报显示,齐军只是一些不堪一击的捣乱军,并且齐国的技击,是打不过我们魏国的武卒的,这是国际通行看法。登高一看,庞涓对于齐将竟然能弄出如此严整井然的阵式,大为惊奇。他对自己要不要打,有些犹豫了。然而到这时候再犹豫已经晚了,今早列阵求战,箭在弦上,不能不发。庞涓咬咬牙,希求侥幸获胜。庞涓做成三个攻击纵队,吆喝叫喊着,猛扑齐人的中央和两翼。
    金秋大地,人生苦短,跑一跑吧,一点都不热。魏军穿着被长期鏖战(念熬战)磨得破破烂烂的征衣,向他们眼中愚蠢无能的齐军冲去,狂呼乱啸,像一群叫化子扑向垃圾场,不久就顺利突破了齐中军第一线,齐军纷纷向两侧移动。
    在可容纳二十万人的巨大战场北端,庞涓从高处明显看见,齐人受他的魏军攻击,像退潮一样分裂向两侧。庞涓高兴了,原地直蹦,象一个赌徒摇中了百万大奖,因为他知道,数万人的军队一旦发生摇动,是根本收不住阵脚的,很快齐军将会乱伍,形成溃乱。庞涓激动之余,就把所有本钱都押上台面,把精锐的后备队全部撒出去,以求扩大战果。
    不料,齐军各色旗帜纷纷突然移动,向两侧移动的齐军忽然回身反击,猛啃魏军。这就是孙膑八阵错落有致的进攻,他指挥金鼓笳铎齐鸣,瞬间变化万端,搞得魏军晕头转向。庞涓的精锐部队逐渐失去控制,被困在死神的翅膀里面,死伤遍地。庞涓红了眼,奋力擂鼓,酣战之际,齐军突然出现“军师孙”的旗帜,一下子从精神上把庞涓震得够戗。他手棰茫然落地,下巴脱臼,像一只无形的手从他脑袋中拿走了更为无形的什么。指挥齐军作战的竟是我下铺的老同学孙膑吗!
    庞涓精神崩溃,看看旗下的无数伤残官兵也没救了,只好率领少数亲兵奋战突围逃走,十万魏国大军,能跟上他逃跑的没有几成。更多的人征战累了,不想再走了,就在青草地上躺下来,回归大地老妈吧。青铜武器刺杀出红色小溪流淌着,数万人的尸体堆积如丘。
    庞涓回望桂陵战场,伤感不已,睡在他下铺的弟兄孙膑,给了他惨痛一击。甚至据说,孙膑一举擒获了庞涓,使他在监狱中睡了好几年,最后或释放回国,或者是越狱逃跑。
    这就是妇女孺子皆能道围魏救赵之事。
    潇水曰:齐国军师孙膑,算无遗策,运动巧妙,从此名显天下,蜚声列国,千百年来,事迹脍炙人口。
    同时,我们从孙膑同学这里学到:打仗不是简单的排好了阵,互相冲上去猛砍猛杀就行了。《孙膑兵法》有云,用兵打仗讲究五种动向:前进,是一种动向;后退是一种动向;向左调兵是一种动向;向右调兵是一种动向;静静地按兵不动,也是一种动向。善于用兵的人调度军队,一定要四路通畅,五种动向巧妙运用。孙膑要求,前进时不能让敌人拦在进路上;后退时不能让敌人截断退路;左右调兵不能陷入阻碍;按兵不动静止原处,也要给敌人造成一种威慑力。这都对指挥官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反过来,对付敌人就要使敌人的这五种动向都不得通畅。预见敌人想前进,就给予迎头拦击;敌人要后退,就提前断绝归路;敌人想左右调兵,就让他们陷入挚拌。桂陵之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孙膑对八阵的指挥调动灵活有序,魏人不管怎么行动,四个方向处处都遭受迎头痛击,完全被打蒙打乱了。善于使用阵式,孙膑是历史上第一人。
    此外,《孙膑兵法》中还详细论述了方阵、圆阵、疏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山阵的摆法和使法,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完备的阵形大全。 
    当初就有人劝阻过魏罂,不要派庞涓围攻邯郸,但是他没听。这人讲了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一个人自夸盘缠多,马匹好,驾驶员技术精良,于是他沿着北去的大道,想去南方的楚国。这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打邯郸就是一件南辕北辙的事情,费很大力气却不易占领。(不过,当时的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如果一直向北走,穿过俄罗斯,经北极过北美洲到南美洲入南极大陆,渡过太平洋,还是可以从海南岛最终到达楚国的。)
    魏国围攻邯郸又还了邯郸,功败垂成,并且在桂陵死掉十来万,然而魏人元气未伤,余威尚在。魏国最盛时号称有武卒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合计七十万。其中武卒是正规常备军,奋击是带甲步兵,仓头是青巾裹头,没有装甲,属于民兵,厮徒则是干杂役的,负责搬道具。从分布比例上看,战车减少,步兵占了多数,步兵已不再是战车兵的隶属兵种了。借助这支庞大的军队,魏国挽回了它的颓势,它与南邻韩国联手,东向击败齐、宋、卫联军,挫败齐人乘桂陵大战之胜攻击大梁的计划,又向西进攻秦国本土。秦国此时还很疲弱,依旧是远土西垂抱残守缺的土包子国家,连“布币、刀币”这样的货币都没有呢,保持着人殉的陋习。国君秦孝公看见魏人打来,吓得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十分恐惧,赶紧找来大良造商鞅请求主意。
    商鞅正在忙着变法,改革还未见成效,军队也不中用,只好动用外交手段,跑去中原怂恿魏罂道:“贵国目前拥地千里,带甲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