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问鼎中原(B.C.607—B.C.590)
佩服啊,宜其霸也,他明白“君子不为苛察”,用人不要求全责备,不必计较人才的小节微瑕。
后来的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中有一个人,因为该磕头的时候没磕头,仰脸偷看了一下曹丕的媳妇,结果被免职。唉,世道人心的变化,真是有云泥之分啊。
而那个调戏妇女的大夫,史书名字不传。后来在攻郑战役中,有个人出效死力,所向披靡,扭转了楚军被动的战局。楚庄王要赏此人,此人力辞,他说,我就是那个被揪掉缨的啊,老爷。
比起大耳贼刘备摔阿斗的收买人心,楚庄王“绝缨”的这一招来的怎么样呢?我觉得刘备要更做作的多,而庄王心胸开阔,全出于自然。当然,刻薄的人会说,楚庄王再大方点,干脆把许姬给那人得了。
公元前605年,那个请出烛之武退秦师的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死了,其子郑灵公即位,是凡叫灵公的人,都是不得好死。这个郑灵公收到楚国人送来的一只大鳖,祝贺他当政。大鳖在那时候哪都有出产,但楚国的云梦鳖鳖体更大,肉味更鲜美,没有激素。
有鳖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鳖于是被请进厨房,接受庖制。
这个大鳖确实不同凡鳖,它一边被煮着,一边把一种特殊的信号,散发到了整个城里。不知是不是受了鳖电波的感应,公子宋的食指,突然跳动了几下。他根据以往经验说,肯定是要有好吃的啦。
这就是“食指大动”的典故出处。
金庸大侠在《射雕》里,说洪七公也有这个毛病,只要遇到奇珍异味,食指就会跳个不住。“有一次为了贪吃,误了一件大事,我一发狠,一刀将指头给砍了”——这就是九指神丐洪七公了!
春秋时代的人也有个性,吃饭直接拿手抓。当时已经有了筷子、匕、勺,但都是对付菜的,饭不这样。主食小米饭颗粒松散,不团结,还小,很难用筷子夹取,所以直接用手抓。就像现在的新疆人。我国周代铜鼎文的象形文字“飨”,样子就是两个人相跪对食,一个人伸手抓取盘中食物。
公子宋,可能是抓饭抓得有经验了,食指产生了灵异功能,遇上好吃的就跳。
果然,食指预告的一点没错,郑灵公要请大家吃好饭了。
吃饭前,我们还得再罗嗦几段。原始人吃饭是直接把肉放在火上烤,但是很容易烤焦,所以也用泥巴包了肉再烤,香味全留在里边,一点都不浪费,就跟在饭馆里的叫花鸡、纸包鸡差不多。此二鸡的吃法很有古风。
后来人们学会炼油以后,就不用泥了,往肉上浇油脂,以免烤糊了,又香又不糊。
老是烤,也火气太大,能不能煮呢?于是有了鼎。鼎的样子,我们都知道,就像鼎这个字本身写的那样。最早的鼎,带有支脚,下边可以容纳柴火。后来,出现独立的灶了,鼎的支脚就不必要了,或者支脚很短,可以把鼎直接坐在灶台上。至于灶台的样子,两千年来没什么大变化,几乎就是现在农家还在沿用的那种。
鼎可以煮粥、煮肉、煮菜羹、煮鳖,真是个好东西。当然,如果搬出去给老祖宗在天之灵煮肉吃,那就成了国家神器了,身上雕饰着精美的龙纹、夔纹、鸟纹、象纹、饕餮纹,是祭祀的宝鼎了,也是楚庄王想问的那个东西。
公元前605年,郑国的御用厨房里,咕咚咕咚地,大鳖放在鼎里,愉快地煮着。旁边,是它的同僚,蒸在甑里的小米饭。也愉快地吹着哨。
臣僚们接受通知,都登堂围一圈坐好,准备开吃。《仪礼》上说,“大羹须热”,意思就是说,肉羹应趁热吃。郑灵公的伙夫七手八脚,把肉连同煮肉的鼎,用一根穿过鼎耳的杠子,从灶台上挪下来,扛上堂,落放在堂的地面上,预备给贵人们吃。
扛至堂上的鼎不只一个,所谓“陈馈八殷,味列九鼎”,那就是列鼎而食了,还要奏乐。据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天子请客用九鼎,九鼎里装的食物,以牛为首,其余依次是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国君用七鼎,只有牛、羊、豕、鱼、腊、肠胃、肤。卿大夫和士,自办宴席的时候,当然胃口就得再小点。
在侑酒的钟鼓乐中,郑灵公和大臣们围了大厅的一圈案子坐好,和谐的音乐和着编钟的敲击,伴随着下巴有节奏的咀嚼,人生的幸福全部实现了。
每个人的几案上,还摆着盛菜羹的笾豆,饮酒用的尊、爵,以及酱、醋、盐、蜜等蘸肉用的调料盘碟。别光顾吃肉,还要用用这些调料。
最后一道好菜,大鳖,也装在鼎里抬上来了,冒着热气。食指大动的公子宋,哈哈直搓手,跟同僚们夸炫,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要吃好东西啦。
但是,别动,作为臣子,列鼎而食的时候,你不能直接伸嘴到鼎里去吃,这倒不是因为那样会烫坏舌头,而是不合礼仪。郑灵公的仆人,会拿大铜勺子,一份份地把鼎里的肉羹分给大家,放在每个人面前。你高高兴兴地等着就行了。
但是,郑灵公使坏(这个国君也真没领导样,太顽皮),他故意让仆人给大伙分鳖羹的时候,刚好最后到公子宋那里就分完了!
郑灵公哈哈大笑:“你说你手指头灵,我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