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献公之恨(B.C.768—B.C.650的晋国)
,显然跟太子一条心,必须把他搞定。
于是骊姬派了一个宫廷歌手——优施,预备用其海妖一样的歌声,去做里克的统战工作(为了儿子的前途,骊姬还特意跟优施还睡了几觉。)
里克,从名字上看,像个外国人名翻译过来的,模样估计是高鼻子,长脸条,衬衫熨的笔直,大高个子。
优施进到他家,就说:Hello, How are you doing, Mr. Lick.
里克也回答:Pretty well, any new songs for me today?
优施:Yes, Please stay tuned on the hit FM。(Oh, No,说错了)。然后优施就利用言谈无忌的戏子身份,唱了一段儿小曲儿,歌词是:“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
里克听不出弦外之音,但是觉得歌词别有所指,就问:Well, terrific, but what do you mean though?
优施就放下吉他,坐下来,告诉里克说,我唱是,您啊,还不如鸟乌聪明,鸟乌都知道择茂树而栖,而你里克却栖在枯木上。
里克不明白什么是茂树什么是枯木。优施回答说:“奚齐的妈妈骊姬贵为夫人,最受老爷子宠爱,这岂不是茂树。而申生的妈妈早死了,申生最招老爷子烦,这岂不是枯木? ”
里克听完之后,忧闷良久,承认自己吊在枯木上是不识时务,但又不忍背叛申生,故而采取“中立”态度(“中立”一词的出处),终于导致太子申生落难。
既然谈到宫廷歌唱家优施行,就得多说两句山西的说唱艺术。就像巫风炽热的楚国人喜欢表演舞蹈一样,山西人喜欢唱戏。山西出土的戏曲文物占全国的80%左右,元朝的关汉卿一说就是山西解州人(关羽的老乡),还有“元曲四大家”的白朴成也是山西人,首创《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就是他。
我曾经在去五台山的弯道上,听长途车里不停地放戏文,有个老汉哼哼呀呀一个字也不懂。据说山西晋剧戏种有50多,蒲州梆子、晋北道情、晋中秧歌,还有民间驱傩、赛戏、《斩旱魃》都很有名。山西人爱唱,春秋时代的晋国士大夫讨论国事,都爱唱一段《诗经》来表达政见,“声音之道,与政治通”嘛。
据说,最早的音乐是朱襄氏创造的,那时候天下经常刮风,阳气过盛,万物散落解体,果实不能成熟,所以他创造五弦瑟,用以引来阴气,安定众生。后来葛天氏手持牛尾,踏脚歌唱,是淳朴的乡村音乐。周武王灭掉殷纣以后,在大庙献上俘虏,禀报斩杀的人头数,令周公创作了“大武”乐。周公讨伐东夷以后,又创作了“三象”,都是正经好歌,都是政府音乐,整齐有节的德音,寓含着父子君臣的纲纪,需要穿好大礼服去听的。
但是政府音乐沉闷烦缓,演奏起来唉声叹气,实在使人不耐。这点,去问问孔老夫子就知道了。他老人家研究大韶的时候,三月恶心得吃不下肉去。
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家都不爱听“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政府颁定音乐了,改听流行的“郑卫之音”,靡靡小调,听了非常之爽,但是老想听就会贪婪、嗜欲,随后就要干卑鄙下流、犯上作乱的事,淫邪放纵、奸佞欺诈都跟着来了。所以最好听政府乐曲,是最保险的,可是大家偏都听得上瘾,上至公卿,下至黎民,都会小妹小妹地学两嗓子。
这种风气从河南也从河南的郑国卫国影响到山西,山西出了一对“羽泉组合”——枪、石两个乐人,唱得非常火,(从名字上看,应该是最早的摇滚乐队),战国的赵烈侯是“枪石组合”的严重的歌迷,甚至还要赐这俩人万亩封地,最后被板着面孔的大臣力劝方才作罢。
山西的女歌星也灿烂夺目,最佼佼者要算战国时的韩娥,韩娥跟王菲差不多,在老家总唱不红,后来流落到齐国,一下子红得发紫,她的演技,号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她在齐国城门雍门外开演唱会,当她“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当她“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卞舞,不能自禁”。韩娥的歌声感染力强到这个地步,I 真服了her 了,艺术魅力大到毛骨悚然,可惜这个卓越的歌手没有留下一张CD,不过当地人把她的风格继承下来,创造了“喜歌哭”,至今还有。
重耳、夷吾逃亡以后,城里的小公子奚齐(骊姬的儿子),顺理成章成为太子。奚齐岁数还小,有些大臣对他这一支还一直不服,需要有人罩着。
那位曾经脑力激荡,想出“假虞灭虢”之计的荀息,被选为奚齐的监护人,发誓要照顾好奚齐成人。晋献公说,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又过了五年,到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举行九合诸侯的最后一合——葵丘之盟,山西的晋献公因病未能出席这次华山论剑,从半途折回来以后病情越发严重,人哆嗦得象一台脂肪震动机。终于,操心刻苦一辈子的晋献公同志就在九月美好的秋天,耗尽所有脂肪,像一快里程碑石一样倒在了晋国的土地上。死后他被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