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才生产m28战车一百辆左右,因为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中华帝国现有的m战车还可以继续服役五六年甚至十几年也没有问题。
作为对装甲三剑客的全面替换,中华帝国陆军现役的反坦克战车自然也要有替代产品。
战后的世界各列强国家虽然没有更多的经费生产装甲战车,但是他们对于中华帝国的装甲三剑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当中。英法德意等国陆续推出了他们自己研发的的“装甲三剑客”装备,虽然他们在主战坦克上面进步斐然,但是在轮式步战车方面迟迟拿不出像样的产品出来,这是因为他们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在橡胶轮胎方面一直研究不出来可以防弹、防雷的高强度车轮。而中华帝国在材料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使其一直垄断着全球的橡胶技术、生产和销售。各列强国家使用天然橡胶根本无法达到步战车的轮胎要求水平,而人工合成高分子聚能橡胶只有中华帝国有这个技术,原因是所有西方国家在人工合成橡胶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基本上一夜消失。不是去了中华帝国高就,就是失踪、死亡,中华帝国用各种手段保证了其对高分子聚能橡胶的绝对垄断地位。令西方国家无法生产出可以用作轮式步战车上面的轮胎。
因此,在条约时代里,中华帝国的轮式步战车依旧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西方列强只能发展履带式步战车,或者从中华帝国进口军用车轮作为他们的轮式步战车的车轮使用。
尽管轮式步战车依旧领先,但是帝国陆军委员会还是要求相关军事科研单位研发用以替代的新式轮式步战车。研发单位还是福特汽车工业集团、北洋兵器重工等负责。
帝国陆军委员会给他们下达了指标。要求新的轮式步战车的路面和越野行驶有较高机动性;无需准备,车辆能浮渡并能空运;具有较大的抗弹能力;有多种变型车,能完成各种战斗任务;训练、保养简单;成本低廉等。
新的轮式步战车被命名为w30轮式装甲步兵战车,依然采用式的优秀布局方式。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前置、乘员舱后置的总体布局方案。这样的优点是可为战斗室提供更大的空间,以便布置弹药和乘员工作位置。
w30轮式步战车在光华二十八年便已经定型,但之所以定位为w30轮式步战车,而不是w28,是因为陆军委员会没有想在光华二十八年生产这款步战车,因为没有退役的必要。所以计划在光华三十年以后再视情况生产,因此暂定w30。日后还有改动的情况存在。
w30步战车的原型车有两种,分别是战斗全重为吨的w30a1和战斗全重为13吨的w30a2,乘员都是2名。能载10~12名步兵。
w30步战车的车体分成3个主要部分。前部有2扇侧门及2个顶舱盖。驾驶员在左侧,旁边装有滤清器(主要是防毒气弹),车长在右侧,他可根据不同车型使用不同武器。在他们前面,安装有两块抗弹挡风玻璃。必要时它可用铰接于顶部的挡板盖住。中间部分的左侧安装有发动机、1个容量为300升的主油箱和灭火系统。进、出气百叶窗位于车顶,排气管位于车顶右侧。有1条沟通前后舱的通道。中间部分还有专门隔板,用来隔音、隔热。后部载有10~12名步兵。车体两侧各开3个窗口,当窗口打开时,步兵可使用轻武器进行射击。车内空间为立方米,几乎占车体容积的一半。它有3个顶舱盖、2扇后大门并有8个观察窗。后载员舱长米、宽米、高米,总面积为平方米,可载2000千克货物。
动力原是福特汽车工业公司研制的d23缸直列水冷柴油机,总排量升。当发动机在2200转速时,最大功率为320马力,在00转时,最大扭矩为984。冷却风扇由带恒温控制的液压泵和马达驱动,能减少风扇消耗功率,保证发动机起动时预热迅速。从光华27年起,改用北方发动机工业公司生产的miks丙型650马力的6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取代了福特公司的发动机。
传动装置为液力机械式,位于发动机的前方,包括液力变矩器和具有1个离合器与5个前进档、1个倒档的电动/机械变速箱内的离合器,使液力变矩器和变速箱连接起来。这款液力机械传动装置的特点是,变速箱操纵杆同时也用来操纵离合器。换挡时,驾驶员只要操纵1根气压助力的变速杆就可以了。因此,w30步战车首次取消了离合器的踏板机构,防止战斗时驾驶员紧张踩错了位置造成失误。
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变速箱、万向轴,向后传到前、中、后3个车桥。所有车桥都是二级减速,减速比为”并装有标准卡车用差速器。在困难的地面上行车时。可将差速器气压驱动闭锁,以减少车轮打滑。在分路行驶时一般可断开前面的1个差速器,使车辆变成后轮驱动。以减少轮胎磨损。轮毂内装减速器,减速比为3:1。
w30步战车采用气动助力盘式制动器,前后轮**制动。停车制动器由操纵杆控制。转向机构是液压的,并实现了液压助力转向。
w30车装有摆动半轴式驱动桥**悬挂装置,这在同代轮式装甲车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