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的聊了起来。他刚开始单独经营哈巴雪山的旅游几年。过去一直在刚才我们去过的雪山客栈当向导,现在独立出来。听到他自豪的谈到他是第一个登上哈巴雪山的人,我们肃然起敬,同时又增添了许多信心,有幸跟着这样的向导是我们的福气呀。向导给我们谈到了他雄心勃勃的计划。他打算把他那儿搞成综合性的娱乐常葫,一方面扩充登山装备,以应付更大规模的登山。另一方面挖鱼塘提供钓鱼服务,还打算种果树。问他登过多少次顶,没什么考虑就说出了167次。多么辉煌的战绩!我们羡慕不已。我们给向导出主意,搞个网站,多在网上宣传一下,把服务做到家。
坐到十点钟,约好第二天早上八点起床,就去睡觉了,我们是睡在木屋里,旁边是潺潺的溪水声。刚要睡着前,窗外传来闪电,亮光划过黑夜,但没听见雷声。再过会,感觉闪电越来越近了,发出刺眼的白光,紧跟着隆隆雷声,然后是哗哗雨声。“不知道山顶怎么样,怎么这么不巧,刚赶上今年的第一场雨呢,唉,管它呢,明早再说吧。”自我安慰后,我睡去了。
6月15日,阴转雨
在闹铃响起之前我就醒过来了,感觉可能是七点多了。细听窗外并没有雨声,这是个好消息,但也没见阳光照射到窗帘上,应该也不是晴天。转身看另一边的同伴还没醒,手机坏了。不知道当前确切的时间,只好又朦朦睡去,还没睡着,朋友就叫我起床了。穿上衣服到外面一看,雨停了,但周围雾气还比较大,爬山应该没什么问题,不知道能不能登顶。洗漱完毕后就去向导房里找他。向导已经生好火在烧水了,一见面就对我们说,坐下吧我泡酥油茶给你们喝。久闻酥油茶的大名,当然想要尝试一下,我们好奇的端坐在两旁看着向导泡酥油茶。向导拿出一块红色叶子包着的奶油状物品说这就是酥油,掰下一块放入一个竹筒里,然后把煮沸的茶也倒进竹筒里,竹筒上再插根长棍,用长棍把酥油倒碎混合在茶水里,便做成了酥油茶。我们的早餐便是馒头下酥油茶。酥油茶闻起来就是茶和奶混合的味道,喝一口,有点奶腥味,有点腻,但还可以接受。平时我早点吃得很少,所以没吃多少。向导看了说“我带过的最能爬山的人一气吃六个馒头,通过我看你们吃馒头,觉得你们到大本营大概六个半小时”。受不了激将法,我们又各给自己撑了一个半馒头,共三个馒头,无论如何再吃不下了。
哈巴村——大本营
向导带我们俩,向导的弟弟主要负责管两匹驮物资的马,我们一行四个人、两匹马开始向哈巴雪山出发了!
顺着一条小溪走了一小段后,山路折行向上,路还是比较好认,常有马蹄印。空气比较潮湿,光线被挺拔的衫树遮住显得有些阴冷,走在深绿的森林里,空气自然很清新。随着向上的不断前进,我们开始大口大口呼吸空气。马儿有自己的节奏,走一段便自动停下来喘气,不时发出噗嗤、噗嗤的声音。
上山的路一直保持向上较大的坡度,几乎没有平路和下坡作为调节,爬起来比较累。从村子出发半个多小时,来到一大片草坡,向导指着远处的几棵树说,那便是我们第一个休息点。此时雾气比山下更大了。
自从在第一个休息点享受过全身放松的躺在草地上的滋味后,我便开始向往第二个休息点了。一座高山总是呈现明显的立体气候,刚才还是翠绿的衫树。现在很多衫树枝上挂着很多黄绿色长条絮状的植物,这些东西看不到有根或者叶子之类的器官,仿佛挂在那儿就能活,也许能吸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在枯树的枝杈上这种植物长得更加繁茂,密密层层挂满整棵树,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是另外一个树种。有这种植物存在的地面苔藓也很多,枯死的树木也有斜横错落的倒在地上或是搭靠在别的树木之上,整个一个原始的茂密森林。
走到一个小岔口时,我们的第二个向导,向我们挥挥手,说去采点野菜下午吃,我们虽然很好奇,但是没有更多的体力应付好奇心,应了一声后继续爬山。两旁的景色依然美丽,但我们并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它。我开始比较专注于控制自己的呼吸和爬山节奏,慢而不停,我们缓缓的向上前行。
当我们在草坡上看见几栋小木屋时候,第二个休息点到了。这种木屋并不像我国古代那种木梁柱、屋面铺瓦、木板做墙体的较通透、轻巧的木结构房屋。所有的构件都是由原木构成,包括屋顶,墙体,这种不怎么讲究技巧的木屋显得古朴厚重,由于长期潮湿的雾气与屋内生火的烟气作用下,表面都偏黑色。向导敲门而入,随后也挥手叫我们进去。这是个藏民的屋子,里面陈设相当简单,正中一火堆,两旁是木板架空的床,角落里堆放几件简单的生活用品。只有几个锅是用金属制品,也因为柴火的熏烤而几乎看不出质地。这样的生活模式可以使时间凝固,即便向前推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恐怕也是一摸一样的。当然这并不是整个藏民家。通常放牧的藏民每年都会在这样的小屋里待上几个月,搜集好牛奶后,就在山上把牛奶制作成半成品,酥油和奶渣。说道酥油的作法,这个藏民正在做酥油呢,我们趁休息的时候,观看酥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