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一张巨大无比的蒋介石肖像于1945年12月3日也被挂在了天安门上,这是蒋介石的标准像首次出现在天安门上,但也是最后一次。蒋介石身着戎装,是其1944年当选国民政府主席后专门拍摄的标准照,其时蒋身兼中国战区总司令之职。这张标准像不同于后来的悬挂方式,直接竖立在城楼上,其顶端已经到达第二层,在城楼下则大收“天下为公”四个字。
肖像上的“领袖”至此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194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的60大寿。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各电影戏院开演时先要放映蒋的画像,各学校出版祝寿壁报,各报纸出特刊并印红色,题目则为“空前的欢腾”、“家家户户均悬旗张灯结彩”、“河山并寿普天同庆”、“辉煌功绩举世无双”、“千年历史第一人”、“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元首万岁民国无疆”等。这天书店实行大减价,特别是全部蒋介石的著作廉价发售一天。在照相馆也有优惠,每一位顾客送蒋介石“玉照”一张。
但是此刻,另一张标准像上的脸已经开始为国人所熟悉,这就是毛泽东的标准像。在中共控制下的解放区,毛泽东的标准像开始流传一时,不久这张标准像就将跨过长江而直达南京了,随后是上海,北平,直至中国大陆的每一个城市。
194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蒋介石在家乡溪口的三隐潭边留下了一张独自观瀑的背影照。同一天,北平召开解放庆祝大会,天安门广场云集20多万参加者,天安门城楼上出现毛泽东、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等八位中共领导人的标准像,不同于以往的是这些肖像不再悬挂在天安门楼厅之上,城楼被用来作为大阅兵的观礼台。但毛泽东没有出席这次大会,他在西柏坡对周恩来说:我们要进京赶考了。
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12 周年暨庆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在天安门举行,这次天安门城楼上只有两幅毛泽东和朱德的肖像,毛泽东有生以来首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1949年10月1日,肖像的个数减少到了一个,一幅巨大的长6米,宽米的毛泽东肖像挂在了天安门城墙的正中间。从此成为天安门的一道风景。
雕像林立遍布岛内
蒋介石的标准像此时则与他本人一同移步台湾。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台湾“故宫博物院”当即决定请人物塑像专家陈一帆为蒋介石铸制一座全身青铜像。六个月后此像铸成,全高270厘米,大于真人比例,其座台亦有三米高。前来观看的人须仰头才见。蒋介石身着中山装全身而立,右手持杖、左手持书本于腰际,面容自然微笑,神情愉快。
此前台湾虽然已有数量不少的蒋介石雕像,但大多与孙中山作伴。政治人物藉此营造蒋经国接班的态势,为蒋塑像渐成风尚,全台湾陷入一股造神的风潮。
当政的国民党除了发起全民捐款购战机,号召“自立自强”外,还搞出了一个大规模的蒋公铜像捐献运动,鼓励各地民众、商家、地方士绅、学校,自主性地“ 一人一元”,捐钱塑造蒋介石铜像,安放在各个地方公共场所,包括公园、校园、路口、公司等,还安排“党国要人”鼓励、剪彩。蒋介石纪念塑像在台湾成为一个庞大工业,从当局、赞助人、制作者、铸造工厂到塑像业,都风生水起,几年间蒋介石铜像就遍布台湾。据台湾作家林双不的说法,台湾现在共有45000座大小不一的蒋介石铜像。按照台湾现有的土地面积,蒋介石的雕像已经达到平均每平方公里1、2个,可谓登峰造极。
位于石门水库旁的蒋介石立像,是全台最高的蒋介石像。这尊以22吨瓷土量身打造的立像,出自名雕刻家魏立之之手;身长达米,为纪念石门水库落成而设计,1979年落成,也成为石门水库的重要地标。
蒋介石逝世后建立的中正纪念堂中,亦立起号称全世界最大的蒋介石铜像,由陈一夫承铸,高米,比国父纪念馆孙中山像还高。重21250公斤,基座高米,刻有蒋介石遗嘱,从落成后便由军方看守并安排仪队卫兵交接至今。
随着台湾政治的变迁,国家主义和领袖崇拜的意识形态已然失去其作用与重要性,“伟人塑像”的功能与意义也告一段落。1987年,蒋经国辞世后,铜像热不但迅速退烧,蒋介石的铜像也很快地被遗忘在政坛与荒烟蔓草间,甚至流落到台湾民间、巷子底,地方“政府”以破除“偶像崇拜”之名义,要求“伟人塑像”迁出校园,直至今日,许多“伟人塑像”仍在陆续拆除当中。2007年,台当局大肆“去蒋化”,一度引发蓝绿争吵,议论纷起。
绕有意味的是,在蒋介石塑像到处弃移的情境下,桃园县地方“政府”却四处派人载运,收集了上百尊蒋介石铜像,从年轻时着军装半身塑像到年老拄拐杖站姿塑像都有,齐聚慈湖陵寝旁的空地,成了占地4公顷的大溪蒋介石纪念公园,供游客自由穿梭铜像之间游玩,极具观赏价值。
台湾《联合报》则报道,在台湾福隆里小区,仍有居民坚持悬挂蒋介石肖像于路中,而小区近五百住户并非老荣民(国民党退伍军人),全都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或台湾人。报道称,居民悬挂此像已超30年,乃是当初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