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学生,自1933年春由全国各省教育厅会同各省保安处,分别进行两次招生。经各省取录后再到南京举行复试,招收学生计1118人,于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为适应入伍生投考之踊跃和报国之心切,又加收备取生而成立入伍生预备班。后者修业时间延长半年,主要补习自然科学和外国语。入伍生和入伍生预备班都先后经考试转为正式学生。计入伍生转为学生者94o人,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6年6月毕业,称十期一总队;预备班转为学生者621人,亦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7年1月毕业,称十期二总队。
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上海“一#8226;二八”事变之后,妄图进一步侵占华北,以武力相威胁,向我国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由此引起北京学生掀起了“一二#8226;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全国学生纷纷响应。本期学生也与南京学生联合会投入宣传抗日运动,拥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第十一期
本期学生,主要在北平、洛阳、汉口、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为招考。前来投考的热血青年不下万人,录取者先后于1934年9月到南京入学。计经考试录为正取生者第一团,称十一期一总队;录为备取生者称入伍生预备班,编为十一期二总队,修业期延长半年补课。第一团于1935年11月修业期满,并分各部队实习三个月,1936年1月升学转正为学生,1937年8月毕业,分骑、炮、工、交通等科,计毕业生6o5人;预备班分步兵、炮兵和交通等科,1937年1o月毕业,计毕业生664人。
这期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7年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8226;一三”事变。全国人民同仇乱忾,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掀起全民抗战的热潮。一总队学生在敌机狂轰滥炸南京和本校的严峻时刻,在灵谷寺举行毕业礼,并随之分前线,参加淞沪抗战和守卫南京之战。二总队学生则奉命随校撤离,转移至九江才举行毕业礼,也奔赴抗日前线。
第十二期
本期学生,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入学,计652人;另有要塞炮学校学生转入本期学习,计1o3人,合并组成入伍生团。次年9月9日分科:计步兵四连、炮兵一连、工兵一连和通讯兵一排。第十二期学生总队,计74o人。随之毕业于武昌。
时值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随之上海失守,南京危急。军校在学各期学生队乃奉命辗转移地教育。他们在日军飞机空袭、追踪声中沿长江西迁,水6并进,先后转移至芜湖、九江、武昌等地坚持学习。由于在战乱中迁移,与南京前期在校学生的正规上课大有不同,原属三年制的学习课程及入伍生转为正式学生都未依时完成,1938年1月28日到达武昌才转正升学。但为适应抗日前线充实基层骨干的需要,又从随之举行毕业礼于武昌,并分前线部队投入抗日战斗,另有广州分校第二批学生在广州入学,1938年2月移至广东德庆毕业,列入本期学生序列。
第十三期
1936年9月1日在南京入学,计149o人,1937年11月11日升学,是为十三期学生总队。分科后有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二队,工兵二队和交通兵一队。1938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实计毕业生1412人。
本期学生在南京分科学习后,散驻于通光营房、小营、及炮标等地上课。在奉命自南京西迁时期。先经芜湖、九江、武汉、长沙、常德、并沿川湘公路向四川铜梁转进。他们当日边行军、边上课,而抗日救亡的爱国歌声不绝。在迁移中,计长途跋涉四千余公里,沿路饱尝播迁生活之艰辛。学生因此而因伤病死亡者亦达六十余人。为适应抗战用人急需,学制从原定三年而缩短为两年,毕业后大都奔赴抗日前线。
三、成都时期
第十四期
本期1937年先后在武昌、成都等地分头向全国招生,6续到武昌、成都入学。直属成都本校的学生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7年冬在武昌应试入学,取录者多是高中毕业学生,及曾受军训的大专学生和公教人员为主,文化素质较高,计669人,称十四期一总队。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安居镇。在学时间仅一年多;第二总队1937年1o月在武昌入校,随之向铜梁迁移,招收的多是有志从军报国、拯求民族危亡的爱国学生。1939年毕业于铜梁,计151o人,称十四期二总队。在学时期为两年。又一批是1937年九月在成都入校,原属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自南京本校校部迁抵成都后,将之并来本校统一施教,称十四期六总队,计152o入。1939年1月毕业,是本校学生在成都入校并毕业的期学生。本校三个总队学生合计为37oo人,还有各地分校各自招生受训的都纳入本期序列,称第十四期第三、四、五、和七、八、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