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楼兰情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武经七书 三略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略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编辑本段]

    作者

    一说

    一说是由三国魏明帝时期的李康提出的。“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这是东汉末年的一般看法,认为《三略》是黄石公所作,张良所传。这在《隋书·经籍志》中可以找到印证,注明作者是“下邳神人撰”。

    二说

    二说是有唐朝的张守节提出的。张守节《正义》:“言吕尚绸缪於幽权之策,谓《六韬》、《三略》,阴符七术之属也。”这就是说,张守节认为黄石公给张良的《三略》是吕尚所作。

    三说

    三说是清朝的姚际恒提出的,他认为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三略》,这就见出这书应成于汉后,是后人假托之作。

    当今历史学家对作者的评判

    有人根据东汉末年建安年间陈琳在其所著《进军赋》中始见《三略》、《六韬》之策,而在“中略”中为哀世作的话,认为东汉末年是本书的成书时间。但现在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可信。因为《三略》的文义、用词、句法都不古奥,与殷末周初时期成书的文章文体大不一样,这就见出其成书年代就更晚一些,但决不会晚于西汉末年,因为在《后汉书》中就有提到《黄石公三略》这本书的记载,这些都可以说是第一种说法的佐证。对于第三种说法不可信的证据是东汉初年光武帝诏书里面就大段引用过《黄石公记》,除个别字与今本《三略》稍有不同外,其余全同。《三略》即是秦末汉初的作品,为什么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记载呢?这从《汉书·艺文志》中可以找到答案“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之,武帝时军正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所谓“四种”就是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三略》虽属于兵权谋家,但可能是被漏录了,后来光武帝能读到它,可能此书以在民间官位流传,又传回了皇宫。

    [编辑本段]

    版本

    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

    《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编辑本段]

    原文

    ●上略

    【本篇主旨】

    本篇可以用书中原文来概括“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本中通过对设礼赏详细说明,就是要以礼赏来招纳贤士,也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可以说是为王者书。并为王者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策略。

    【原文】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①咸愿得其志。

    《军谶》②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③,密定九夷④。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⑤,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怨者原之⑥,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获固守之,获阨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⑦,敌悖义之,敌睦携之⑧。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网罗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彼为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处。世能祖祖⑨,鲜能下下⑩;祖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