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楼兰情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卷 中国朝代 第一四三章 晋朝 下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多为寒族。如西晋斐頠、江敦、范宁,东晋应詹、陶侃、卞壶等人,范宁甚至著有「王何论」,严厉批评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谈仍历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终止。

    [编辑本段]

    宗教

    「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的佛教学说抚慰当时的人心。两晋时期,宗教以佛教、道教为主,但佛教的势力较道教强盛。关於佛道冲突,江南道教附儒,玄佛合流,分成两个集团,仅清谈争辩,未涉及政治权力,与北方不同。

    佛教於东汉即传入中国,当时儒教兴盛,人民安定,所以少有发展。两晋时期战乱年年,豪族欺压百姓。儒教衰落,思想空虚。以致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精神缺乏寄托。由于佛教所主张的「神不灭论」、「因果报应」及「六道轮回」抚慰人心。佛教就藉由深邃的义理,逐渐在中国盛行。但对於佛学内容陆续仍有争论。东晋後期,庾冰、桓玄与名僧慧远为沙门是否敬王者(行跪礼)发生争论。後来南朝梁范缜还提出《神灭论》及「偶然论」以反驳佛理「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

    当时东晋流行清谈,于是僧侣就藉由清谈将佛理传播给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传播。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长谈玄。南北佛教到後来形成不同学风,北方重行业,崇尚禅学、律学及净土信仰。南方重义理、注重在涅盘佛性的探讨。东晋晚期时,慧远擅长儒学,力谋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国化,最後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之一。慧远还提倡译经,与北方名僧鸠摩罗什交流译本。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他於399年自长安出发,经西域抵北天竺、狮子国及中天竺。取得梵本戒律後,414年经海路返抵建康。他与名僧大量翻译经文,并将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成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龙虎山,建有正一观,为五斗米道的发祥地之一。

    道教方面,早在三国西晋时期,就出现太平道及五斗米道。後来五斗米道发展成天师道,并分成利用符水治病的符水派;信奉金丹经、房中术的金丹派;主张无为自然,似道家的清静派。五胡乱华後,由于百姓遭受战乱及豪族欺压,纷纷信道教。民间信仰道教者大幅成长,以三吴内地及东南沿海居多。侨姓及吴姓世族也纷纷信仰,如王羲之即为五斗米道世家[17]。後来孙恩、卢循号招五斗米道信徒叛乱,晋廷经数十年方镇压。东晋初期,道教的架构、章法尚未形成,直到东晋中期发生改革,才形成组织化的宗教体制。当时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及道规,南方则注重经法及义理。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丰富本身理论。炼丹术盛行,深化相关理论。

    东晋时,葛洪结合神仙学说与道术理论,并加入炼丹等理论,整合道教理论。他所著的《抱朴子》,外篇论时局与道德,内篇则论道家学论和炼丹、养生之道。杨羲、许谧及许翽著《上清经》,最後发展成上清派,主张简化修行力法,贬斥房中术,以存神为主。葛洪孙葛巢甫又著《灵宝经》,後来也发展成灵宝派。该派以符籙科教为主,受到上清派影响,也提倡简化修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对文学、艺术多有贡献。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游仙诗》,历代道教的神仙画。道教的炼丹及养生术包含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对科技的发展具有贡献。

    [编辑本段]

    文学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像,源自1921年出版的《晩笑堂竹荘画传》。两晋文学脱离经学的束缚而独立,走向自由及多元化的发展。这是因为:魏晋的儒家精神衰微、才能重於德行,士大夫虚无荒诞;政治黑暗,士大夫备受压抑;玄佛道盛行,译经发达。在这些背景下,该时期作品的内容写实,重视技巧。因受汉赋影响,出现了骈体文,字数上四下六字,讲究辞藻华丽、雕琢字句、声律藻饰,多用对偶、典故,主要文章有赋、论及简牍,至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骈文带来声韵研究,後由南朝梁的沈约定出四声。小说方面,如张华《博物志》、甘宝《搜神记》及葛洪的《神仙传》。该时期的史书多为民间著作,或出现多个版本,例如陈寿的《三国志》及范晔的《後汉书》[18]。

    魏晋交替时期,稽阮文章甚佳,何晏之徒多为肤浅[19]。嵇康擅长四言诗,亦著有《养生论》。他诗风清峻,反对政治黑暗,拒绝与司马氏政权妥协,代表作有〈与山涛绝交书〉、〈赠秀才入军〉、诗十九首与〈幽愤诗〉。阮籍以〈首阳山赋〉及〈咏怀诗〉表现出权势害人及政治黑暗的厌恶。

    西晋时期,社会繁荣豪奢,文学走向雕琢美化。此时期的作品大都清丽流畅,繁简适中。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赋》,描写三国都城,内容雄浑闳博,完成后轰动京城。他的诗歌在艺术及风格十分高超,由于出身并非为有名世族而遭受排挤,在诗歌中显现出憾恨。潘岳的〈悼亡诗〉内容细腻,情感写实。陆机的《文赋》是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叙述思想与艺术主从关系。他的散文也广为人知,但过於重视辞藻及对偶。西晋的诗受曹魏「建安体」的影响,但渐渐讲究对偶及声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