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极品少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且把风流唱少年 第70章 云少帅练兵(二)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受到生存威胁的时候,即便自己有能力采用不法手段获得生存,也不违背自己做为军人的高贵品德。堪与饱学诗书的士人“不受嗟来之食”相媲美。

    历史记载,在岳飞首次率军北伐的时候,在大营留守的士卒就有因缺少军粮而被饿死的。在艰难困苦的时刻,能竭力坚持这种崇高行为的军人,其内心就是圣贤洁身自好的仁德境界,岳家军之“自苦能仁”堪为圣贤之德。在两宋之间那个乱世里,昏君当道,奸臣盛行,外寇强大,内战频频,不法强徒,横行江湖,军人是多么容易受到诱惑,多么容易选择一条更容易的谋生之路啊。多少宋军官兵,浪迹江湖成为土匪,而岳飞却在国难当头之季,率领饥寒之中的士卒,保卫着颜面扫地的汉族政权,来捍卫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岳飞驾御手下的士兵,该是多么的艰难,惟有推诚于众,大义凛然,才能在此危局行于正义。

    在《孙子》兵法中,论述为将之道,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五道之论,但是岳飞特立独行,将这个次序做了调整,将“仁”字放在第一位。岳飞曾说:“用兵者无他,仁,信,智,勇,严五事,不可不用也。有功者重赏,无功者重罚,行令严者是也。”

    这个顺序的差别是岳飞和孙武军事思想的巨大分别。孙武着眼于军事艺术,战胜为上,故认为军事的真理是以智为先,而岳飞把军事的真理看作是救助民众广行仁慈的手段,因此以仁为先,以信次之。历史记载,岳飞麾下者,人百其勇。如同孟子所云“仁者无敌”!

    以中国古代史而言,云铮最佩服的两员将领,一是南朝梁国的陈庆之,一是南宋的岳武穆。然而记录陈庆之战绩的《梁史》有些不大可靠,他的功绩或有夸大,所以岳飞就成了云铮最为佩服的大军统帅。

    他所佩服岳飞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岳飞为国舍财之德;二是岳飞为国舍亲之德。

    凡夫难以割舍自家财产,岳飞皆能舍之,舍家产为国财。在南宋当时贪污盛行的社会里,能“一钱不私藏”,公私分明已属不易,而岳飞却能“所得锡赍,率以激犒将士,兵食不给,则资粮于私廪”。岳飞身为大员之后财产很多,却经常拿出自己的家产资助军队的建设。有一次,岳飞让家人将自家“宅库”里的所有物品,除了“宣赐金器”外,全部变卖,交付军匠,造良弓两千张。岳飞遇难后,秦桧派人抄家,除了江州的田地房产外,其家仅存金玉犀带数条,还有钱一百余贯,书籍数千卷,却另藏有布绢三千匹,米和麦五千余斛——这些巨量的布和粮是为了补贴军用放置的。

    凡夫难以割舍儿女私情,岳飞皆能舍之,举私情报国恩。岳飞为了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不惜采用严酷的教育方法和训练措施,他让岳云和岳雷从小都学习种地,以及艰苦而勤奋地学习武功。一次,岳云在训练披重铠骑马冲下陡坡的时候,由于跌落马鞍而被岳飞严厉地责以鞭刑一百。历史记载岳云十二岁就于张宪所部参加作战,十六岁就勇冠三军,能运重达几十斤的两杆铁锤枪,多次率先登城破敌,而军功则被岳飞多次隐瞒。在绍兴十年堰城大战前,岳飞在全军前命令自己的儿子岳云作为先锋率先出击,以“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的严厉军纪来促之死战,而岳云则以“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浑身百余伤”来为国奋战。

    云铮每读史书,无一次不为岳元帅的精神敬服。

    他不得不敬服,因为他自己也曾扪心自问,他知道自己是做不到岳飞那样的程度的。这就好比,如果现在皇帝要对云家军下手,则云铮绝对不会束手就擒。

    不过还好,他有能够自己说服自己的理由,比如说作为一个穿越青年,岳飞对于帝王的忠在他看来本来就是不必要的。云铮对自己的要求,从来都不是忠于皇帝,他只要求自己能够忠于这个民族,不做对不起自己民族的事情就好。

    然而“仁”是一个道德问题,对于一个文盲占据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来说,云铮觉得自己很难把这种思想灌输进去,如果强行灌输,他担心这群文盲会让“仁”的意思变得畸形起来——比如杀人是不对的——那麻烦就大了。

    道德不能解决的问题,法律解决。

    所以看着眼前这三十六名千夫长,其实云铮很想说,制度才是关键。他佩服普鲁士,他知道制度上的优势是普鲁士的强国之本,包括在军事、司法、教育等方面比邻国领先一步的制度优势。后世令人生畏的“普鲁士精神”其实正是由执行制度的毅力和不可抗拒性所表现出来。

    而云铮面临的难点,一是他不知道如何给这批大多数没有读过书的将领(千夫长算将领了)彻底讲通制度的重要性。二是他也一时没法将所有需要的制度都定好,并且切实无误的执行下去。所以他只能摸索,只能一步步来。

    而站军姿这个看似跟制度全不沾边的训练方式,却偏偏成了云铮预备进行的第一步。

    “本都指今天不会直接跟你们讲述如何强军,但你们可以慢慢的看着,从本都指今后的训练中慢慢地感受。好了,其他的话就不多说了,我们现在说训练。鹰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