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孙正义--挑战世界首富的网络巨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大胆战略背后的缜密计算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他愿意用2000亿日元收购。但是,我却没有把握是否能够顺利
筹集到2000亿日元,总经理曾问我:‘阿北,还好吧,可以准备到2000亿吗?’
    “购并协商会议我一定会出席,一边观察协商情况一边思考购并资金的来源,考虑
是否能够筹措到这笔资金。以齐夫戴维斯为例,我有把握可以筹到,所以当总经理问我
时,我回答他,我会试试看。”
    尽管孙正义描绘出远景与拟定各种购并策略,背后若没有资金的支持,终归是画饼
充饥!对于孙正义的询问,如果北尾说“不可能”的,孙正义的购并策略多半遭遇极大
的挫折。事实上,截至目前为止,在软件银行所有的购并案中,北屋从未说过“不可能”
这三个字。
    “如果我认为不可能的话,当场我就会坚决地告诉总经理,这绝对不可能!但是到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这种事。不过,完成金士顿公司的购并案后,我曾经建议总经
理暂不要再从事购并活动。因为,公司无法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如果进行一桩大型的购
并案,在成果尚未显现前,又要进行下一个购并案,如此一再重复,未来恐怕将无法取
得投资人的信任。
    “就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金融而言,担保品是资金筹借的最大极限,所筹得的资金
金额绝对无法超过担保品的价值。同样地,直接金融也有它的极限,那就是无法争取到
投资人的资金,以软件银行为例,投资人将会怀疑,公司为什么要重复这么多大型的购
并案呢?这家公司真的可靠吗?最后将无法再筹集更多的资金。如此一来,无论公司释
出多少利息,投资人还是兴趣短缺。相反地,一旦出现负面资讯,股票马上有大跌的危
机。
    “在购并金士顿时,我已经嗅出这股味道,因此我才会向总经理建议暂不要再从资
本市场上筹募资金来进行大型购并行动。当时总经理同意了我的意见”。诚如北尾所担
心的,当时软件银行的直接金融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许多投资人开始出现“这家公司真
的可靠吗?”的质疑。在购并金士顿的第二年,投资人不安的心理一度让孙正义陷入困
境。

    内部检举书引发股价狂跌

    世人对每一件事,总是存在着正反两面的看法,毁誉褒贬是人之常情。但对孙正义
而言,却总是贬多于褒,他经常成为别人“毁”和“贬”的打击对象。他所描绘的远大
梦想,经常被人挪输为说大话;不理会别人的闲言闲语,继续热切述说自己梦想的孙正
义,又被人指为吹牛;甚至连杂志偶尔也会以“是稀有天才?还是稀世的骗子?”来看
待他。软件银行业绩不错时,这种情况算好,只要业绩稍微走下坡,或股价一下跌,
“毁”和“贬”马上倾巢而出,尤其在1997年下半年,这种情况特别严重。1994年7月
上柜的软件银行,上柜价每股为1.l万日元,上柜首日收盘价为1.89万日元,到了
1995年9月,股价飘涨至31万日元的最高价,随后股价即呈向下盘整的格局。
    软件银行经过连续几次大型的购并行动,的确造成许多话题,但是投资人却也对软
件银行的未来开始产生疑虑,市场也以冷淡的态度来看待整个事情的发展。
    北尾所担心的事终于成为事实。无论是投资人还是证券市场,似乎都不肯定软件银
行这一连串性急的购并策略。证券市场上,反而弥漫着一股“这家公司真的可靠吗?”
的质疑声浪。
    同一时期内,又突然出现许多贬损孙正义的言论,更进一步加深市场的不安。捏造
成股价下跌的恶性循环。
    事件源于1997年8月,前软件银行员工所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内部检举:软件银
行的扭曲经营》。书中引用许多深具说服力的数字、图表与资料,指出软件银行在经营
上的各种问题,文字相当耸人听闻。
    “为什么报纸证券分析师都没有察觉软件银行的危机”
    “在营业额增加一倍的背后似乎另有隐情”
    “北尾常务满意的人事导功秘密”
    “孙正义式超计器飞行经营的盲点”
    “粗糙的企业购并策略、合资策略的内幕’
    “运用MAC提升业绩已经到了极限”
    “MAC的资金不足,开始撼动软件银行的基础”
    从它的目录,就可以看出书中充满煽动的字眼。
    书出版后,软件银行以内容不实,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出版社赔偿4亿日元的损
失,并刊登广告道歉。同时亦针对书中重复指出有问题的资产管理公司与MAC股份有限
公司(软件银行最大的股东,1998年12月以推动经营透明化为由与软件银行合并),迅
速公布这两家公司的财务。
    书中指出,MAC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购购并对象企业的亏损部门,以及吸收海外
投资所产生的汇兑损失等,来提升软件银行的业绩,如今MAC已经陷入庞大的资金负担
泥沼中,促使软件银行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
    在这份检举书出版后不久,软件银行常务董事宫内谦曾语气轻松地接受媒体访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