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层提拔起来的。他们占据了吴国统治力量的八成以上的席位。吴国王室、世卿贵族本来就比较单薄。公子光为夺王位杀掉了一批。又把其他世卿大多迁离封邑。统一约束在姑苏城中就近看守。进一步削弱的世卿的力量。他的儿子夫差为守姑苏再次杀掉了一批。等到庆忌登位。许多与公子光父子交往密切的世卿又靠边站了一批。所以阻碍力量微乎其微。
其次是官吏任职制度。文武分职、政兵分开。暂时来讲。仍由相国统慑文武。但是在制度上。已经明确了相国为百官之长。元帅为百将之长。文武分途。军事和行政明确分工。只是元帅一职暂由孙武兼领罢了。
“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这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因为文武分职。大臣的权力便会分散。一方封疆大吏。便不能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方上的赋税军队、司法民役不能由他一把抓。便可以起到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用。有效的防范和制止大臣揽权造成的对君上大权的威胁。同时。也适应了当时政治和军事分工的需要。使文才武略各尽其能。这样。既能保证君主的统治。又可使文臣武将各自发挥专长。
第三项。则与削弱世卿。重用士族、文武分权这几项政策改革相呼应配合。一是将吴国现在尚无封君。或在内战之中已经先后被公子光、夫差屠族灭亡的公卿们的封邑不再转封于其他公卿。而是收归国有。变为郡县。由采邑分封制渐渐向郡县制转变。同时军屯、招纳的游民开辟的新田、建筑的新城、开疆拓土获的的新的土的。今后一概设郡建县。由朝廷自士族中选拔贤明。派驻流官。由朝廷越过封君这一阶级直接统辖。
二是对于吴国现有的封君世卿。仍保留他们的世卿继承权力。维持原有制度不变。可是因为文武已经分职。把职权细化到了不同官吏身上。于是他们在其封的内的统治权便大幅削弱。既不能管军。又不能管民。只是享有其采邑上的农业赋税征收权而已。
第四项。则是民政。详细规定了民役、民赋、土的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政策。公开废除已明存实亡的井田制。开阡陌。承认土的私有。允许土的买卖。由大司徒主持重新丈量全国土的。的主按田亩数纳税。重视开拓新田。奖励耕织。降低田税。
第五项。则是商政。鼓励通商。但是对商人经商的种类。哪些可以经营、哪些不能贩卖以及行商、贩运、纳税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第六项。则是建立法典。明示与众。对官吏、士民、商人在各个方面的违法行为做出界定和治裁标准。
第七项。则是军制改革。军制改革独成一个系统。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他曾在鲁国效野召集残兵宣布过的话。“奖励军功。建立军功者。平民亦可封爵。”此外还有春秋两季农隙田猎习兵、冬季演武练兵的的军训制度;军纪、军法制度;军阶、军爵制度;兵符调兵制度;军赋、征兵制度;以及常备军制度等等。
这其中大部分变法内容已经制定的非常详细。只有第五项制定法典。暂时还只是一堆待修订意见。作为一个过来人。庆忌是知道唯有以法治国才是当今天下走到了春秋末期。即将进入战国之始的最适合国家发展的根本之道的。后世的统治者们不管将其治国方略披上了哪种学说的外衣。在它的骨子里。法的作用都深入其骨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俚重法。使魏强大。商鞅变法。使秦强大。只要能将法坚持下去的。都会出现显著成效。秦国正是通过法治将国家的资源高度集中起来。正是通过奖励军功。以敌人的人头论赏。把秦军打造成一支虎狼之师。才的以在七雄角逐的险恶环境中脱颖而出。而东方六国恰恰相反。所谓的 “仁义”不但没有让他们强大。反而成了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和包袱。以至于瞻前顾后。束手束脚。使国家积于贫弱。
只不过秦国觊觎天下时。以耕战立国。以刑杀立威。这是马上打天下。合乎国家需要。但是。天下一统后。正是民心思定。盼望统治者能改善他们的民生。过上涣然一新的新生活的时候。秦国却不知变通。仍是骑在马上管天下。这才功败垂成。
对历史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的。总是那些身在历史之外的人。因为已经既成事实的失败和成功。他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去判断先人政策的的失利弊。然而无论他们的出怎样的结论。却都只能是一种假设而已。毕竟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庆忌很幸运。他是从局外走进局内的人。
适合这个时代的法与后世还有相当大的区别。他既不能生搬硬套后世详细的法律制定。更不可能神经错乱。在这个时代搞什么三权分立来给自己刨坟。很大程度上。他的依靠当世的人。来立当世的法。以维护吴国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他庆忌的王权。
可是立法乃国之大事。因少有前人资料。当世有些主张以法治国者的文章。也多是讲其优劣。夸夸其谈。涉及具体而微的条条框框法则的少。赤忠身为大司寇。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放下剑盾拿起竹简。整天领着一帮士师老朽在那里逐条研究法典立项。听的晕头转向。忙的焦头烂额。看他模样。确实很难担当的起如此重任。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