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
1994年11月5日,南京市西康路,幽静的江苏省委招待所“西康宾馆”里,住进了六位特殊的客人。
来到六朝古都,他们却无心去领略秦淮烟波的诗情画意,中山陵、夫子庙的独特风光。而是“闷”在房间里,听取了江苏省委工作组的汇报后,马上着手翻阅已为他们准备好的一摞摞厚厚的卷宗。整整一个多星期,他们足不出户,埋头摘录材料。他们房间里的灯光总是全宾馆最后熄灭,有时甚至通宵长明。其中有一位年逾花甲的女同志,精神矍铄,与年轻人一样经常工作至深夜。她不仅要审阅其他同志摘录、整理的材料,还亲自翻阅重要案犯的审讯笔录。旧病犯了,就服药抵挡一阵;眼睛看累了,就摘下老花镜稍事放松,又重新开始工作。她就是主办过许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案件的中央纪委常委刘丽英同志。其他几位分别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厅厅长罗辑、北京市纪委副书记金德珍和中央纪委的同志们。
随着新兴案查处工作的全面开展,揭露的问题越来越深入,涉案人员的层次越来越高。在第三次协调会上,刘丽英同志指出要一手抓清退集资款,一手抓查办案件。尤其对已经暴露出来的深层的腐败问题要迅速及时展开调查。在她的提议下,李敏一案交与江苏省委工作组查办。不久,从李敏身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央对此予以严重关注。中央纪委迅即又于11月3日召开第四次协调会,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最高检、公安部、江苏省的同志共同研究了对李敏、周北方等人问题的查处工作,并决定派中央有关方面的同志赴江苏了解情况、协助工作。
刘丽英同志不顾大病初愈,不辞辛劳,亲自来到了南京。经过半个多月的细致工作,他们详细地搞清了新兴公司非法集资以及所带出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线索,并迅速整理形成了向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汇报材料。之后,刘丽英同志又马上赶回北京。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书记尉健行,中央纪委副书记侯宗宾和刘丽英同志一起,向李鹏、胡锦涛同志汇报了有关情况。
中央主要领导态度坚决,指示不管涉及到哪里,不管涉及到谁,都一律彻查到底。并同意正式派中央调查组赴江苏开展工作。
1994年12月7日,由中央纪委、最高检、北京市纪委首批抽调的23名同志(后又增至27名)组成的中央联合专案调查组正式成立。当天,在中央纪委401会议室,召开了调查组全体会议。
再次受命于重大时刻,担任组长、挂帅出征的刘丽英同志,满怀期望地环视着坐在周围的同志们,严肃地说:“现在摆在同志们面前的,是一起建国以来极为罕见的大案。同志们从各个岗位上被抽调到专案组,是组织上对我们的信任。中央在期待着我们,人民群众在看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拿出最好的成绩向中央和人民汇报!”
她的声音不大,但却清晰地回荡在每位同志的心中。他们中,有反贪厅副厅长叶惠伦等3名(后增至5名),高检的同志,有副书记金德珍率领的北京市纪委的6名同志(后增至7名),有中纪委监察部七室、六室、五室、办公厅、教育室、报社抽调的13名同志(后增至15名)。
这是个老、中、青三代结合的战斗群体。
老同志,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中年干部,思维敏锐,年富力强;青年人,精力充沛,热情正高。
此刻,中央和群众的共同期望,调动了他们昂扬的斗志,他们正满怀信心地准备去迎接艰巨的考验。
联合专案组进行了仔细的分工,同时将江苏省纪委的对涉案省管干部调查组也纳入进来。
他们确定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的工作原则,并强调了保密纪律。
最后,刘丽英同志语调严肃、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一定要把此案办成‘板上钉钉带拐弯的铁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这句话从此铭记在每位调查组成员的心中。板上钉钉,喻其确凿。钉子在木板里再拐个弯、成个钩,更表现了誓办“铁案”的决心非同一般!这句话后来几乎成为流传在无锡广大办案人员中的名句格言!
几天后,中央调查组开赴南京,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认真仔细阅读源源不断从“前线”传来的大量审讯笔录和最新“战报”。又按照调查对象逐个人头地作摘录,按问题性质分类、分别,拟定好调查计划、预审提纲。他们每个人的案头、床头都码放着一摞摞厚厚的卷宗,到南京新买的复印机由于超负荷工作,在此期间竟检修了两次。调查组中高检的一位同志几次感到不适,但想到重任在肩,便没有声张。调查组全体同志以工作为重,抛家舍亲,毫无怨言。有的家中孩子无人照看,有的妻子怀孕临产,有的在江苏一住就是半年多。在南京期间,他们以高效率作好了开赴前线的准备。
共树大义
1995年元月11日,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天气阴冷。
穿着厚厚棉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