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灭之路
社会上不利于邓斌和新兴公司的说法渐渐增多。尤其是北京长城公司非法集资10亿元大案暴露以后,有人从新兴繁荣的背后,敏锐地感觉到了令人不安的阴影。
1993年6月,无锡市政协的一位老同志向当时的无锡市委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市委领导及×××同志:
最近,《解放日报》、《人民日报》连续报道了建国以来两起特大金融诈骗案:一起是四川省荣昌县农妇余万珍以高利诱饵诈骗得1000多万元;一起是北京长城公司沈太福以高利集资诈骗资金10亿元。两起同一性质和手法的大案见报以后,许多人很自然地把它与我市闻名的女老板邓斌联系在一起。据多方信息反映,三四年前,邓斌就开始在无锡县部分乡镇搞集资活动,年利一般在30—60%,由于利率特高,且按期付息,市区及周围市县投资者蜂拥而至,找关系、托人情,甚至不惜借贷,把大量资金投向邓斌。据江阴估计,邓斌在江阴范围内集资约3亿元左右,无锡县市数额也不会小。邓斌集中这巨额资金去干什么?投资者始终是个谜。从表面看,她也办了一些企业,如本市的金曼夜总会等,但投资规模并不大,并且效益预测也难以偿付这高额利息。然而邓斌的出手却很大,今春一企业开张,请客1300多人,仅礼金一项开支10多万元。因此,社会上广为流传,邓斌是在与××部门做军火、走私生意。为获取高利,当前仍有许多人千方百计把钱投给邓斌。这种现象值得引起重视。目前至少可以这样看:一是这种活动扰乱了金融秩序;二是损害了国家机关声誉;三是不利于我市集中资金搞地方建设。为整顿金融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建议市委组织工商、人民银行组成调查组,对邓斌的集资活动作一次全面了解,以防止上述两案在我市重演。
×××1993年6月26日
然而,这封信并未引起当时无锡市委主要领导的重视。某些领导的迟钝、麻木、缺乏政治敏锐性的状况,客观上再次为邓斌一伙维持骗局、继续作案提供了机会。
面对越来越多的指责与揭发,邓斌、李明一伙惊恐万分。他们深知这弥天大谎仅仅维系于一张薄薄的纸片,一旦戳破,便招致灭顶之灾。
为了继续骗取人们的信任,邓斌故伎重演,又匆忙拼凑了刚建成的十家企业一起举办开业典礼,在这个典礼上她声称,新兴公司是“一家初具规模、工贸技合一、拥有国际国内二个市场的大中型企业”。“公司参与投资机械制造、电子、制药、高科技产品、丝绸印染、冶金、皮革、陶瓷……”“今年,公司走出国门,分别在匈牙利、美国、泰国、香港等地区投资举办了5家境外企业……”她还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些企业“产品起点高、质量好、市场俏,绝大多数企业已初见效益,并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一通吹嘘之后,邓斌话锋一转,“回顾新兴实业总公司二年来的创业路程,来之不易,公司由小到大,从弱变强,本人从中领略到了创业之艰难,道路曲折、坎坷;社会上不时对我公司和本人传来这样那样的看法和猜测,个别人甚至造谣、诬陷、诽谤,干扰我公司的发展。”
邓老太说着说着口气逐渐硬了起来。“针对这些流言蜚语,我们将依靠组织、借助于国家法律去解决。我们坚信,这些人必将被绳之以法。”
邓老太的话听起来底气十足。此刻,她根深蒂固的赌徒的本性、独特强烈的求生潜能又被激发了起来,决心再进行一次生命的赌博。
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行信贷规模,整顿金融秩序,投入新兴的资金急剧减少。1993年4月的集资额为9060.25万元,5月降至4345万元,7月又降到1450万元,8月一下子猛跌至450万元。集资的金字塔岌岌可危,新兴公司还本付息已经难以维持下去。到新兴公司讨债的人逐渐增多,已经有人打算要去法院告邓斌!当邓斌讲到要将“造谣”的人绳之以法时,她自己心中却一阵阵胆寒。
10月,江阴市有关方面根据上级指示,曾对新兴公司在江阴进行集资的情况作过外围了解。然而,这次调查一开始便遇到重重阻力。
一些集资单位和个人担心一旦对新兴公司的问题进行调查,便会影响他们获得高利、收回本金。有人直接找到市领导,以各种借口阻挠调查。
邓斌很快得知了消息。她迅速向北京的后台老板们作了汇报,李明等人马上做出反应。一天晚上,江阴市一位领导干部的家里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位自称是北京李局长的人说,新兴公司是他们的企业,没有什么问题。
谎言只能蒙蔽一时,不久新兴公司集资金字塔倒塌了!
10月份,只有30万元进帐。还本付息已基本停止。
讨债的人越来越多地聚集在新兴公司门前和邓斌家里。最多时,从邓斌住的四楼一直排到底层。
大批集资者讨钱无望,终于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竟是血本无归的惨痛局面,这时才想起了人民政府,想到法律,于是纷纷到法院告状。自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