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炉火取暖不可;其三是燃料大锅饭:各单位拉煤来,无偿供给。对于第一个问题,一算帐就明晰:从新疆拉煤取暖,平均每平米办公室在整个寒季需开支一百元,按十平米计算,每人每年取暖费达一千元。太阳房一次性投资偏高,但办公室百分之百节省燃料,仍然合算。对于燃料大锅饭问题,坚决打破它,改为个人燃料包干——一个太阳房,涉及到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等方面的问题。太阳房既是科技问题,又是建筑问题,也反映了观念问题,还有美学问题……于是太阳房迅速普及,百花齐放,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功能,采取不同形式。有采暖房、保温房、被动式太阳房、主动式太阳房,还有主、被动混合型太阳房,共达十几种,其中有三种最成功,有极大的推广价值,不仅在阿里,而要在全藏推广……
阿里成功地进行了太阳能采暖房的尝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在一九八五年大规模推广太阳房的同时,又瞄准了光电机。光电池,是二十世纪科技奇迹;在二十一世纪,太阳能将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能源。杨松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他下决心要使阿里越过明线电缆、微波等一系列常规发展阶段而直接跃入卫星通讯时代——短短几年过去,他至少部分做到了这一点:当代尖端科技移植成功,现代文明在阿里初露端倪。
西藏自治区想帮助阿里建一广播电台,杨松说不,要干就干电视台。他认为,越是偏远地区,越应率先发展电视事业,因为电视是改革思想观念、缩短本地与先进地区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关键在于能源问题。柴油机发电不可取。柴油机发电电压不稳,难免不烧掉机器。只能建光电站!一九八六年,率先在地处藏北高原的改则县城建成六百四十四瓦小型光电站,发射三个频道。结果,光电系统非常成功,收视效果相当漂亮!
索性一鼓作气,继改则之后,又于一九八七年开始在同属藏北高原的另二个牧业县措勤、革吉相继建成以光电为能源的电视卫星转播站,其中革吉县的设计功率较大。此事由杨松代表阿里地区提出,经由国家计委西藏经济工作咨询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海大力支持,国家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利用国内现有技术设备,终于建成了国内目前最大的光电站。一九九○年五月十八日正式发电,供应全县电视收视和大半县城的照明。设计规模为十千瓦,但经实际测量,功率已达十一点八千瓦。这是因为采用国际通行标准设计,但阿里的阳光突破了这一标准因为它更加强烈。
看来阿里要走光电之路是确定无疑的了。今年(一九九一年)革吉所属四区都将建起小型光电站,明年的一九九二年,改则将要建起二十千瓦的较大规模的光电站。西藏自治区规划要在“八五”期间消灭无电县,阿里的经验对于解决藏北等地能源问题提供了样板。杨松结论说,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是要采取最先进的技术。因为就管理而言,越是最先进的技术越不复杂。例如太阳能光电站的管理,就是所有电业设施中最简单的:只须定期检查线路、为电瓶注水、打扫光电板卫生就行了。
多少年来,西藏及各地领导人为能源问题愁肠寸断。看来阿里的实践提示了解决的希望与可能。但目前光电系统价格仍然高昂。阿里以其经济实力作后盾——自一九八三年开始,阿里的经济就搞活了,利用本地畜牧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大赚其钱——领先于西藏乃至全国的光电事业,使阿里这个中国西南端的偏远犹如“界外小邦”的地区,就这一意义来讲,成为最荒僻的也是最先进的一个典范。
整个七十年代,阿里地区的行政人事由新疆代管。杨松是一九七六年由新疆调进的干部。当年他乘车由新疆沿新藏公路进阿里。这是一条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公路,它在连接喜马拉雅、冈底斯、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著名大山脉的山结间穿行,山高路险,冰封雪裹。杨松眺望着连绵峰岭,茫茫戈壁,心想大自然如何可能战胜啊!但当他注目于曲折起伏的山路以及路旁的电杆电线,又不禁想到,虽然有限,但人对于自然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阿里下乡日久,目睹牧民们特别的生活习俗,感觉到人和自然并非对立关系,原来是可以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呀!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尤其是从事太阳房、光电站事业的成功,使杨松自信而豪迈地想到:人与自然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和睦相处,大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开发舞台,可以尽其所能地利用自然为人类谋求福拉!
新疆与阿里关系密切,渊源深长。在介绍阿里和狮泉河镇的时候,一件往事不该被忽略。
我们首次到达狮泉河的当天,七月三十一日,阿里行署与阿里军分区联合召开了“进军阿里四十周年庆祝大会”。阿里的当代史自四十年前这一天开始。
一九五○年初,中央确定了由川、滇、青、新多路向心进军西藏的战略部署。为配合西南主力部队,西北局命令新疆部队派出一支部队进军藏北,解放阿里。为此,组建了进藏独立骑兵师。同年七月,李狄三同志接到命令:率领由汉、藏、蒙、回、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七个民族一百三十七人组成的先遣连先行进入,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