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光明曲折的未来之路 2O.俱乐部,你要大胆向前走
世界杯再告失败。
中国足球总是这样令人失望!
中国足球,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球迷间盛传这样一个小笑话,说日本球迷和中国球迷同时去找上帝。日本球迷问:“请问日本什么时候能成为足球强国?”
上帝说:“你这辈子是看不见了。”于是日本球迷们哭了,伤心而去。中国球迷问:“中国什么时候能成为足球强国?”这次轮到上帝大哭:“我这辈子是看不见了!”
中国足球,真的会永远这样令人尴尬?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我们不由得对我们走过的足球之路进行一下反思。我们必须从中找出点什么,否则我们将如何面对下一个世纪,面对我们的后人。
中国足球的落后,症结到底在哪里?
沿着中国足球失败的历史线索,我们试着去触及一下体育传统体制的脉搏。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是由国家集中人、财、物抓竞技的体育模式。在5O年代末,中国足球已经可以与东欧同等级别的球队相对抗,而不像第一次出国比赛时那样惨遭1:17的失败命运。
5O年代至6O年代中国足球飞速发展。
以后的2O年则是中国足球徘徊不前的阶段。
是中国的足球人不努力么?
老一代的中国足球人毫不愧疚。他们的敬业精神、文化素质,决不比当时的任何体育项目差。无论是大名鼎鼎的一代球星,还是默默无闻的基层教练,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在苦苦的思索中,人们对足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有了更刻的认识。
我们的足球基础过于薄弱,我们的比赛过少,设施太差,报酬太低……。然而,这一切单靠国家投入是很难解决的,因为足球只是国家要发展的体育项目之一。
足球发展有别于其它运动项目,与其它项目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项普遍职业化的运动。
竞技体育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三个层次:职业、专业和业余体育。职业的竞技体育处于发展的最高层次,同时还拥有雄厚的基础。我国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专业体制。在建国之初,我国急于摆脱“东亚病夫”的形象,又基于我国和世界竞技体育的状况,有选择地发展了一些项目。因此,当我们进入国际竞争行列时,我们是带有极大优势。因为我们是专业体育,而其他国家是业余体育——这样,在乒乓球等项目上中国取得压倒性优势。
而像足球、网球这样在世界上职业化较普遍的项目,以我们专业队的水平去与之较量,是不可能取胜的,因为差距实在太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同一体制下,我们的不同项目在与世界的较量中却取得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中国足球始终不能高昂头颅的原因。
职业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高级形式。
而足球职业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一个项目要职业化,必须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足球职业化的必要性是它作为一项高难度的运动,在它向高级阶段发展时,需要有人全身心投入。同时,它也要保证这些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足球的高难度使一个球员成才需要近1O年的时间。从小练球,要到23岁左右,才能成为成熟的球员。其后还有10年左右的运动生命。这就意味着在专业体制下,球员在退役以后从事一项新工作存在困难,大多数人只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充当一个蹩脚的角色。所以足球职业化是这一项目发展的唯一出路。
足球职业化的可能性在于它是一项对抗激烈,引人入胜,观赏性强的竞技体育运动,它具有广大的爱好者群体和巨大的社会影响。这是足球走向市场的基础,也是构成足球自我发展的基础。建国以来,虽然政府倾其全力,向体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体育事业费和基建费拨款总额已达224.6亿元。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体育基础十分薄弱,经费总量仍然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体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国家对体育的投入已远远不能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从国内来说,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相比,国家对体育的投入较少。以1992年为例,当年体育事业经费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O.43%,体育事业经费占文教卫生事业费的比重为2.4%。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体育投入低于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印度。
我国的体育经费大多只能用于人员工资和差旅费、水电费等开支,用于扩大再生产方面的开支比例很小8O年代末9O年代初,我国人均收入不足300美元,排在世界9O名以后。人均体育经费只有4角人民币。
贫穷并不可怕,问题在于要穷则思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出几年,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形势基本好转,从此中国体育也向社会打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