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需做腿部手术,就是没钱,四五千元的手术费只能由教练和队员自己垫上。这位队员对许多俱乐部老板亲赴赛场为球队加油赞叹不已。'94、'95两个赛季,天津队在两年联赛中,据说俱乐部的领导从未去客场看过球,也未给过任何额外的奖励。最初赢一场球主力队员的奖金是3000元,到后来就不了了之。
'95赛季天津队艰难保级,'97终于降入甲B。
'97赛季甲A各俱乐部的投资预算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档投资额为2OOO万元及2000万元以上,这一档次的球队包括大连万达、上海申花、四川全兴以及前卫寰岛等;第二档的投资额大概为1OOO万元至2OOO万元之间,这一档次的球队包括北京国安、青岛颐中、八一、天津三星、济南泰山等队;第三档的投资额为1000万元以下,这一档的球队包括广东宏远队、广东太阳神和延边敖东队。
俱乐部经营的好坏关系到球队的成绩,'97赛季甲A各球队最终排名如下:O1大连万达51O2上海申花4OO3北京国安34O4延边敖东29O5前卫寰岛29O6泰山将军28O7四川全兴27O8广州太阳神25O9颐中海牛2510八一2511天津三星2312广东宏远16从投资数量和各球队的排名大致可以看出经济投入与球队成绩之间的关系。
投资额度在2000万元以上的俱乐部,靠着高投入招兵买马,自己旗下猛将如云,在竞争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但是,也并不是高投入就一定会有高产出。如果经营管理不善或者钱花不到正地方,有时高投入未必能取得好成绩。但没有高投入想取得好成绩无异于镜花水月。
江苏队1994到1996年三年时间退了两大步。从甲A跌至甲B,再从甲B降入乙级。1997年,在名教头胡之刚的率领下,好不容易以乙级联赛冠军的身份重返甲级行列。
“钱”是困扰江苏队的问题。
1997年8月份,加佳队还在准备乙级联赛决赛时,江苏召开了足球工作会议,在省政府的直接过问下,决定建立一个5000万元的足球基金,以其利息和投资收入来维持俱乐部的生存。后来更将这个基金扩大到1亿元,但是这5OOO万元始终没有投入。由于俱乐部的“东家”金陵石化烷基苯厂近年效益不佳,对足球的投入自然不多,而且以其为代表的6家股东在合同即将到期时表示,仅仅是出于对江苏足球的“感情”,才准备继续向加佳队投资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囊中羞涩,就没有办法引进更好的教练和球员。
虽然江苏加佳俱乐部对主帅胡之刚有种种看法,但是打完乙级联赛,还是对他进行了礼节性的挽留。出乎意料的是,胡之刚却以俱乐部投入不足,难以在甲B行列中生存加以拒绝,绝全而去。此后加佳俱乐部先后与王宝山、陈亦明、肖笃寅、左树声等国内名帅进行了接触,均因出价低而被拒绝。一直到12月中旬才与赋闲在家的辽宁主帅杨玉敏以年薪50万元的价码签约。
在球员的引进方面,加佳队更因经济实力所限而不能大有作为。俱乐部无法买进管用的大牌球员,只得退而求其次租借球员,并先后与北京国安队、大连万达队、济南泰山队等队联系接触,但仍租不起“星”级人物,最后只得租用两名泰山队的队员。在外员引进方面,俱乐部更不敢大举出击,为了不花冤枉钱,定下引进外员实行责任制原则,谁出事谁负责。
山东队也是个例子,不过是“唯经济论”的反证。
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时,泰山俱乐部是把山东省足球队一、二队合编,然后将队伍拉到省体育中心,挂上了一块牌子,就算是俱乐部成立。那时泰山队的凄惨状况外人是很难知道,每年只有不到1OO万元赞助费。济南人民商场买断泰山俱乐部的胸前广告只花了8万元。没有钱就要“节约闹革命”,于是教练、队员们住在体育场的看台下面,几个人一间大房子,夏天被蚊子咬得无法入睡,还是几个仗义的记者、球迷朋友送来了蚊帐和灭蚊灯。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则住在体育场的另一端——也是看台下面。陈亦明当年来山东联系宿茂臻等转会事宜,看见成绩颇佳的泰山俱乐部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办公不由得大惊失色。而实际上,俱乐部在这军一直住了3年。当时国内名将身价飞扬,而泰山队主角宿茂臻拿到了3500元的月薪就已经让同队的其他队员羡慕不已。
1995年济南市政府对泰山俱乐部的投入提高300万元,泰山队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涨船高,俱乐部的开销也大了。足协杯赛程不到一半,泰山队却连去沈阳作战的差旅费都付不起了——但是他们最后还是在足协杯赛中取得了极好的成绩。这两年泰山俱乐部几乎完全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队水平。
除了主场票务经营权外,俱乐部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经营项目和收入渠道,体制上更像国家机关而不是企业。由于政府的财政也并不宽裕,靠财政输血是买不起外籍球员,也请不起外籍教练的。连给队员提高工资都很难做到。职业联赛之初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