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1 黄维的“永动机”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果在日本战犯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是藤田茂,那么在国民党战犯中印象最深的人是黄维。

    黄维生于江西省贵溪,是蒋介石任校长的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他很早就受到中国“四大家族”之一陈立夫的宠爱,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后来他与蒋介石长子蒋经国共事多年,结下深厚的交情。1944年,蒋介石组建“青年军”时,黄维被任命为副总监。他后来建了青年军学习团东南分团,蒋介石把准备重用的年轻干部送到这个学习团学习。黄维深得蒋介石信任,30岁当上师长,后升任军长。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升为上将的高魁元、王异都曾是他的部下。

    平步晋升的黄维,自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其命运急转直下,踏上了充满坎坷之路。

    日本战败后,黄维任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自1949年1月10日开始,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了长达65天的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黄维在为被围困的黄伯韬军解围增援时被解放军包围。当时,指挥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多次劝黄维投降,但他施放毒气,负隅顽抗,最后被活捉。

    26年后,即1975年3月19日,他与293名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被释放了。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和当时公安部长华国锋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被释放的国民党战犯。黄维代表战犯做即兴答谢发言。当时,海内外许多报刊采访这次宴会。3月22日,《香港时报》以“祝贺黄维将军释放”为题刊载了采访文章。

    提起黄维,不少人还是了解他的。在狱中,他也很盛气凌人,连走路都挺着肚子,一副将军的模样。说他“倔”或固执恐怕过于偏颇,总之他的性格并不一般。他总是表情严肃,在部下面前从不露笑容,不仅对部下严厉,对自己也很严格,他从不染指女色或赌博。留学外国后,一点也不流露西方特色。因此,蒋介石把他看做是难得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担任了自己兼任的武汉陆军学校校长。

    黄维在华东被捕后,被送到东北的佳木斯监狱。在关押期间,他觉得很烦闷,向看守要书看。当时,没有让犯人看政治书籍的决定,看守便给他拿来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一天,他在翻阅机械学一类的书时,他想到了儿时看到的家乡水车。他想水车能否不靠水的压力而靠自己的重力转动呢?火车不用煤、汽车不用汽油、机器不用电能否启动呢?他想,作为扬名在外的一员败将,即使将来世道变化了,也不可能重返军界,那只有科学研究是惟一的出路了。从这天起,他以发明不用燃料或外界动力而永远转动的“永动机”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自此,他大量读机械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着手设计。那时,监狱没有让战犯们从事生产劳动,犯人有充足的时间来看书,黄维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永动机”的发明工作上。

    1956年,黄维转往北京功德林监狱,后移到秦城监狱。当时监狱规定,每个战犯读被指定的书后,要结合自己的罪行谈读书体会。黄维开始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的8年抗日战争是依据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取得胜利的。对于国民党战犯来说8年抗战并不陌生,因此他们对《论持久战》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读后所谈的体会也很深刻。前国民党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中将司令杜聿明读了《论持久战》后写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并要求将自己的读后感寄给蒋介石。有的战犯在谈体会时,发言长达2个多小时。但是,黄维发言过后一句话再也不讲,只是听别人议论。

    “黄维,你对学习怠慢!”管教说了他。

    “我是因为战争而成为罪人,我没有再打仗的想法,也不想读关于战争的书。我要研究科学。”黄维反驳管教。

    “这里是监狱,不要胡思乱想。”同事们出于好意劝说他。

    黄维还是坚持己见,他说:“谢谢,你们不要愁这份心。”

    在秦城监狱,不论管教人员,还是战犯,提到黄维,谁都摇头表示不理解。不管大会批判,还是小会批评,都无济于事。他对学习或反省一概不闻不问,专心研究他的“永动机”。

    管教单独找黄维谈,做他思想转化工作。

    “你为什么不学习,也不反省?”

    “我致力于科学研究。搞科学研究要比‘我是有罪’这样做空洞的反省更实际一些。”

    “你是要继续与人民为敌吗?”

    “不是,科学研究是为百姓做好事。”

    “战犯应该接受改造。”

    “正因为接受改造,才研究科学。”

    严厉的批判,还是和气的劝导,对黄维起不了什么作用。

    后来,动员他的夫人做黄维的工作。黄维的夫人在国民党战败前去了台湾,建国后经香港返回大陆。当时监狱有煤气管道设施,因此战犯家属可以带肉鱼之类,探监时可以烹调。受管教委托后,黄维的夫人带了许多肉和菜,烧了好几道菜与黄维共餐。

    她说:“你是个罪人,搞什么科学研究呢?按要求把学习搞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