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挤在装货舱的甲板上。我找不到坐的地方,只好同几个人坐在船的栏杆上,船在海浪中前进,非常危险。我第一次乘这种沿海岸的外国船,看到海水碧蓝,一望无边。虽然季节较好,风平浪静,但海水滚滚,仍然颠簸得很厉害,我吃不住这种颠簸,几乎呕吐。甲板上拥挤着尽是学生,大家在船上似乎逃出虎口,自由多了,谈笑说唱,无拘无束。那时流亡三部曲盛行,人人都会哼唱几句,船上歌声不绝。大家也都谈到参加抗日问题,蒋介石已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抗战决心,说什么抵抗一开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大家要救亡图存。但是我们这些平津流亡出来的学生却不知究竟将去哪里参加抗战。有的说要去南京,有的说去济南,那里有平津学生招待处,有的要去河北内地发动群众,众说不一。我当时抱有一种特殊心理,不愿在日本铁蹄下做亡国奴,也不愿丢弃燕京校园那种读书研究生活,希望抗战早日胜利,我仍然回到北平去,现在的流亡只是暂时的。我并且自视很高,认为我已是大学研究院的硕士,已迈入学术专家的大门,同一般大学生不同,我有自己走的路。
在青岛下船后,我就与平津学生分手,买票由济南下南京去苏州。我对苏州仍然很留恋,这时,特别是“八·一三”上海已打起来了,我去苏州干什么?现在想来非常奇怪,无非是苏州有朋友,看看朋友,具体讲就是去看看杨家。一到苏州,到处慌乱,人心惶惶,但抗战情绪很高。上海打仗,苏州是后方,日机常来轰炸,街上管制很严。杨公素家已搬,我找到宣叔昭家住下,经打听找到杨家,只有杨公素母亲、杨云碧和杨云慧(她们从南京、上海回来)在家,杨公敏在上海交通大学。见到了她们时,正商议着去哪里逃难,云碧等主张去上海租界,认为那里是在英美法等国保护下最为保险。
我在苏州住了三天,已不可能像我来时想的去苏州各地看看,只能作临别的一顾,便急急忙忙乘火车到下关抢乘轮船去汉口。急急忙忙奔走不是我一人,大家都是一样,都在找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但远离战场是一致的。我乘上去武汉的外国船,当然也是拥挤不堪,在甲板上找到一席之地,日机常来侦察,我看到船上挂的英国旗。我们竟然在英国旗保护之下才避免日机的扫射,感到不是滋味。过去乘坐外国轮船多了,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今天,全国抗日战争打响了,民族自尊心突然提高了,看到要受英国旗的保护,感觉难受。在船上同几位同行人谈起来都有同感。到了汉口,找一个小旅馆住下来,准备想想下一步怎么办。那时武汉抗战情绪很高,天天在宣传战争的胜利消息,到处宣传中国军队的强大足以打败日本,战争速胜论的空气感染了我。但另一方面华北战事不利,平津已失守,济南危急,听说冯玉祥为该线总指挥,竟指挥不了他的老部下西北军,节节败下来。我9月初到汉口,慌忙间在街上遇见顾颉刚先生和潘泽彬,小潘和我在燕京同学,他是顾先生的亲戚,我陪他们去黄鹤楼旧址和武汉大学参观。始知顾先生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聘请,与陶益和王文俊、英人戴乐仁,一起组织西北教育考查团,将去甘肃、青海、宁夏三省考察教育和做补助教育之设计。我请求顾先生让我同行,做一些事务工作,因为去西北也是我历来的理想,很想利用此机会继续我研究边疆问题的志愿。顾先生同意了,写信给中英庚款董事会批准我为考查团的助理员。于是在9月间我开始了抗战中的西北之行。
我同顾颉刚、潘泽彬三人乘火车于9月23日到西安,住西安当时最高级宾馆西京招待所。我同小潘一房,接着戴乐仁、王文俊等都来了。那时西安还是古城风貌,只有以鼓楼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但以东大街最为繁华,因它直通火车站。我们在西安只去参观碑林。这是中国有名的历代书刻家的碑林,我们去看时,房屋破旧,碑林保管不好,有些碑甚至为尘土淹没。顾先生看后非常不满,讯问管理人员,说没有经费,他们以卖拓本为生,现在抗战更无人过问了。
那时由西安去兰州除一条西兰公路外,就只有欧亚航空公司飞机可通,顾先生将小潘送往武功进西北农林专校后,要乘飞机去兰州,他和陶孟和、王文俊的行李(乘机只许带15公斤)都交给我坐汽车带去兰州。当时的西兰公路人们称为稀烂公路,路面全是泥土,晴天行车灰尘扬天,满身尘土,雨天最难了,泥泞路滑,客人下车推空车也难行走。有一两天,只能在小镇上停留住宿等雨停了再行走,可是在这些小镇上居然有酒馆技院,供司机及行人娱乐。那时乘车的人一上车一切均听司机的,正副二司机命令一切,他们说走就走,说住下就住下,生气也没有办法。最长最困难的一段是华家岭,车行终日,盘旋岭上,天旱、日毒、无一丝凉风,人坐车上闷气、口渴、汗流,土尘又大,真是难过。全岭大约几十里,没有人烟,司机怕下雨抛锚,也顶着苦热将车开过了,我们都松了一口大气。由西安到兰州公路约一千多公里,我们走了一星期多,10月14日才到兰州。顾颉刚、戴乐仁等已去甘肃临挑河一带考察归来,我向他们谈及路上旅行情况,顾先生以不能同游华家岭这西兰路上最高峰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