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的一周”。
1972年2月27日,双方发表了冗长的联合公报。公报声明:
“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
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而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的交流提供便利。”
“双方把双边贸易看成是另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的。他们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成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双方希望,这次访问的成果将为两国关系开辟新的前景。”
1973年3月10日,美国白宫宣布:经尼克松和周恩来的同意,通过外交渠道,中美两国指定各自的驻巴黎大使继续进行联系。紧接着,两国大使立即在中国大使馆和美国大使馆举行会谈。
1972年11月22日,尼克松撤销美国船只、飞机通往中国的长达22年的限制。这一行动表明了美国政府在《上海联合公报》的精神鼓舞下,“推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贸易与交往的发展”的意图。但任何通航中国的美国船只、飞机,必须预先得到中国的许可。
基辛格使团抵达北京(1973年2月~11月)
1973年2月15日,基辛格博士抵达北京。在为期五天的访问期间,基辛格博士同周恩来、姬鹏飞(外交部长)和乔冠华(副外长)进行了会谈。2月17日,基辛格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会谈。
基辛格访问结束后发表的一个简短公报说:“会谈是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的。是认真、坦率和建设性的。”他们商定了一项扩大贸易以及科学、文化和其他方面交流的具体计划。双方重申了上海联合公报的各项原则。经商定,每一方将在不久的将来在对方的首都建立一个联络处。其细节将通过现有渠道拟就。双方认为现在是加速关系正常化的适宜时机。
基辛格回国后,1973年2月22日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说:
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从敌对状态进入正常化。”他还说,在北京和华盛顿建立的联络处,对没有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中美两国来说,将会促成两国间的正常的密切的联系。(3月12日和15日,中国当局释放了自1952年起就关押的和在越南战争中被俘的三名美国飞行员)。
1973年11月10日至14日,基辛格(已担任美国国务卿)再度访华。访问期间,他同周恩来、姬鹏飞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会谈;他还同毛主席进行了2小时的会谈。
11月14日,在以他的名义举行的宴会上,基辛格阐明了他的观点:“不论将来美国发生什么事情,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谊,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不变的因素。”
在基辛格结束对北京的访问时,中美两国重申信守上海联合公报中确定的各项原则。美国方面重申,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国方面再次表示,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只有在确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公报最后谈到,双方满意地注意到,在北京和华盛顿的联络处正顺利地行使其职能。双方商定,应该继续扩大联络处的工作范围。
在过去一年里,两国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双方认为,采取措施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贸易创造条件,是符合两国利益的。双方表示将在上海联合公报的基础上为促进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继续努力。
福特总统访华(1975年12月)
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由国务卿基辛格陪同,于1975年12月1日至5日访问了北京。
访问期间,他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进行了会谈。毛主席接见了福特总统。访问的各项细节是由基辛格在1975年10月19日至23日北京会谈期间安排的。在整个访问过程中,在谈到同苏联缓和的问题上,中美两国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在12月1日的宴会上,在福特和邓的讲话中表现了出来:
邓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说:“世界上各种基本矛盾日益激化。革命和战争的因素都在明显增长。……对于世界霸权的争夺愈演愈烈,争夺的战略重点在欧洲。这样争夺下去,势必导致新的世界大战。……今天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正是和平经念的最起劲的那个国家。‘缓和’的辞藻掩盖不住战争危险日益增长的严酷现实。”
福特总统指出:在国际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