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959年)
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尼基塔·赫鲁晓夫宣布否定斯大林的政策期间,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其后的四年期间,主要由于对外政策方面的分歧,两国关系开始逐渐疏远,虽然当时的分歧尚未达到公开化的程度。
苏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论,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关于和平共处原则。赫鲁晓夫指出:“由于世界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宣布以不参加集团和联盟作为外交政策原则的欧洲和亚洲国家,和平力量就大大地增强了”。因此,“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包括欧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广大和平地区。这个地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阔,居民人口将近15亿,占全球人口的多数。”
赫鲁晓夫接着说:“在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的影响下,西方有势力的人士中间出现了一些头脑清醒的征象。在这些人士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一场战争,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命运该是多么危险的赌博……。资本主义国家的著名人士越来越经常地承认,在使用原子武器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关于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他指出:“世界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苏联与美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世界和平将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成为苏联和美国的关系的基础,那么这会对全人类有着确实伟大的意义……。这些原则——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经济合作——现在已经得到20多个国家的赞成和支持。……我们希望在为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全的斗争方面,以及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同美国合作。我们提议这样做,是心怀善意的,并不是口蜜腹剑。……”
在详述苏联对和平共处的态度对,赫鲁晓夫指出:“有人认为: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原则,只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权宜的考虑。但是,人人知道,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最初几年起,我们就以同样的坚定态度主张和平共处,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不是策略措施,而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不用说,在我们共产党人中间是没有资本主义信徒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曾经干涉过或者准备干涉那些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的内政。……”“当我们说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体系的竞赛中,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得胜利的时候,这决不意味着,胜利将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进行武装干涉来实现。我们确信共产主义胜利的根据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优越性。……我们一向认为,而且现在仍然认为:在这个或者那个国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是该国的人民内部的事情。……
和平共处原则日益广泛地获得国际上的承认。……而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别的出路是没有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是和平共处,或者是发动历史上最具有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没有的。”
关于防止战争的可能性。当谈到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不可避免时,赫鲁晓夫指出:“有这样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个原理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制定的:对战争不感兴趣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弱软,组织得不好,因而不能迫使帝国主义放弃战争。……然而,在目前,情况已经根本改变。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并且已经成为强大的力量,在这个阵营中,和平力量不仅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精神手段,而且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此外,还有一大批拥有数亿人口的其他国家正在积极地反对战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今天成为一支巨大的力量。拥护和平的运动已经产生,并且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列宁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引其战争的经济基础也将存在的原理,仍然是有效的。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持最高度的警惕。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代表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利益的反动势力,今后依然会企图进行军事冒险和侵略,并且依然可能企图发动战争。但是,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今后,强大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拥有实实在在的手段,不容许帝国主义者发动战争,如果他们真的想发动战争,那就给侵略者以歼灭性打击,粉碎他们的冒险计划。”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赫鲁晓夫指出向社会主义过渡可能需要采取若干形式之后,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但是走法并不完全一样,”他并且说这句话已经被历史的经验所进一步证实。他进而说道:“完全可以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