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
再说坐阵武汉的蒋介石,听说九江失守,气得在军委会上痛骂张发奎:“张向华紧要关头心存私心。他把第4军藏在后面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用?什么‘铁军英雄’、什么‘抗战先锋’,统统是假的。这是他公然抗命,目无军纪!目无军令!”
参加会议的总参谋长何应钦想替张发奎圆通:“委员长,张向华放置第4军不用,也许是见大局难以挽回,怕被日军缠住脱不开身。如今全军安然撤至第二阵地,结局也还说得过去。不如给他个机会,让他在金官桥一线阻滞敌人,挽回影响。”
蒋介石对两广将领素无好感,对其中有私心之嫌者更不能容忍,他不同意何应钦的处理意见:“失去九江,不啻给进攻武汉之敌一个立足点,对此目无统帅固守命令的将领,决不能再放在前线。”不久,冈村宁次筹划南浔攻势,蒋介石今薛岳、吴奇伟主持南3寻线战事,让张发奎坐了冷板凳。
其实,九江丢失,张发奎也十分痛心。1938年8月7日,他在总结九江失利的原因时说道:“一是交通线破坏太早,阵地未能预先完成;二是运输不良,兵站设施欠缺,在九江附近我军部队将近10万,因粮弹之补给,伤兵之后送,均无法实施,士兵枵腹应战,伤兵呻吟道左,作战精神,顿形颓丧;三是军纪不良,民众逃亡。各部向九江附近集中时,因运输困难,沿途鸣枪拉夫,搜寻给养,不肖者且强奸掳掠,军行所至,村舍为墟,满目荒凉,殆绝人迹,民众既失同情之心,军队且无乱忾之气。如此而欲其奋勇杀敌,自不可能;四是联络不确,未能协同;五是警戒疏忽;六是将领间缺乏自信心,中下级干部多无掌握部下之能力……”
但是,他对蒋介石的处罚也一直耿耿于怀。很久以后,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变相撤职对我来说,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也是8年抗战中一件最悲痛而遗憾的事。……九江附近之撤退,我当时乃根据当面敌情,我军状况所下达之决心,不幸为蒋先生误以为我有保存第4军实力之嫌。实则我不仅对九江之战役毫无私见,即全抗日期间所有大小战役之过程中,莫不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全民利益着想,从未将私人利益的意念夹杂其间。固然,第4军与我有悠久的历史关系,远在北伐时,我首任该军军长,在指导作战时,任何配署我指挥之部队只寻求如何去部署完成任务,绝无衡量自己与其他部队之深浅关系,以保存自己实力之行为。假如有这种自私行为,第4军番号早就淘汰,哪有‘铁军’之辉煌绰号见称于国人呢?九江战役后,未详细调查,即以‘张总司令发奎即行调回’的命令变相撤职。我对职位视同敝屣,毫不足惜,但我是高级指挥官,有辱我的尊严,至为难堪。……退一步说,蒋先生当时越级处分,实欠考虑。如我有错,应由我的上级陈辞修(诚)将军处理,但蒋先生并未查明亦未接到我的上级呈报,就径自越级干涉,这是他常犯的毛病……”
武汉会战结束后,张发奎才被调到别的战场指挥战斗,他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总的来说在抗日战争中,他是尽了力的。后话不提。
7月26日,日军完全占领了九江城,冈村宁次如愿以偿,首仗成功。不过,冈村部队入城后,正赶上当地流行霍乱,他派防疫人员即刻调查,“调查结果,此次霍乱起源于市内东南部的井水,虽不能断定是否有人把霍乱菌投入井中,但据当时传说很可能是敌军撤退战术的一环”。
他的这种捕风捉影的“调查结果”,当然是对中国军队的栽赃诬陷。实际上,在整个武汉会战过程中,倒是日方违反1925年日内瓦协议书和国际法,多次悍然使用过毒气武器。据日方记录,会战中日军使用毒气达375次,发射毒气炮弹4万发以上。
日军拿下九江后,就计划将这座长江上的重要港口城市作为它的集结根据地,江南日军主力溯江西上,人员、物资都要在此上陆,往南进攻也需以此为后勤补给基地,如果霍乱蔓延,日第11军作战就可能受挫。因此,冈村党得对这一情况不可掉以轻心。所以,“我军占领九江后,我下达的第一项命令,就是‘全军定要消灭九江霍乱’,并立即派出以军参谋长为首的有关参谋、各部部员携带所需物资前往现场。按照常规,这种命令应由后勤课幕僚负责发布,但这次是在作战课由我起草,并在命令编号上冠以‘作(战)命(令)’字样。日后听说此事传到国内,被军医学校和军需学校当作教材示例,广为宣传”。
在冈村的“全军定要消灭九江霍乱”命令的实施过程中,九江城内大批染病或被日本军医指定认为有染病嫌疑的中国老百姓,再遭涂炭,被日军屠杀、焚尸。
占领九江后不久,窜到江北的第6师团又于8月2日占领了黄梅。不过,事后却引发了冈村与该师团一次不大不小的风波。
第6师团原属华中派遣军直辖,该师团自恃曾首先攻入中国首都南京城,并在那里大量屠杀中国军民“弘扬皇军威力”有功,骄横不可一世。隶属于第11军序列后,它又是该军的主力师团,对谁也不怎么买帐。本来在8月2日晚,冈村收到该师团占领黄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