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冈村宁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塘沽协定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放弃以往的挑战态度,从国境线远远后撤,则本军有意速回长城线,从事维持满洲国国内治安之本务。若中国军队仍不改变态度,则本军亦不得不继续作战。”

    未等何应钦答复,5月17日关东军的第6、第8两个主力师团,开始向南推进,目的在于“以作战上最有力的态势进入谈判”。第6师团于当日占领唐山,18日进入玉田,19日占领蓟县,20日越过平谷、三河,第一线部队抵达蓟运河一线。第8师团于19日攻占密云,21日进攻怀柔,23日突破中国军队防线,并继续南进。这样,北平已处于日本侵略军的枪口之下。

    此时的何应钦已无心再战,在军事上一筹莫展的情势下,急于要与日军达成停战。而人数较中国军队远为劣势的关东军,战斗力也已用尽。冈村宁次认为,日军虽暂时胜利,但整个平津地区的各派系中国军队约有40个师,区区几个关东军师、旅团尽管战斗力强悍,长期作战毕竟不支,“因此,必须乘胜于最短时间内导致停战。唯恐予中国军以反击的余裕”。可是,他的这个看法一时不被东京方面理解。参谋本部的首脑们起初对关东军人关作战顾虑重重,这时见战事顺利又主张继续干下去,全然不顾现地作战的关东军兵力已捉襟见肘。于是,“关东军对此发出抗议电报,认为停战谈判应由其自行处理,其他机关不得干预”。5月22日,参谋本部在关东军指挥官们的压力下,电告武藤信义可以与中方进行停战谈判。

    何应钦和黄郛知道,此时关东军的掌权人除武藤信义元帅外,其次就是冈村宁次副参谋长。所以,黄郛的和谈密使殷同于5月24日到达长春后,就要求直接与冈村宁次晤面。冈村在日记中记载:“5月24日及25日,我应殷同的邀请,单身前往他的住处密谈,并把我军有意缔结停战协定的想法告诉了他。通过两天的会谈,彼此间疏通了大体的意见,达成了有关停战的大致意向。”

    冈村宁次这次与殷同秘密会谈,起初居然对顶头上司武藤连个招呼也不打,可见其专权跋扈和武藤之所以对他反感的原因。后来,“可能是军司令官知道了这一情况,故而委任我为全权代表。本来,协定全文已经决定,任务只是迫使对方同意,因此可以说委任谁为全权代表都是一样”。

    其实,这是武藤顺手推舟让这个军部的大红人再去出次风头。

    中方谈判代表是熊斌。此人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早年人广西陆军干部学校、奉天讲武堂,武昌起义时投身革命;1924年起在冯玉祥部工作,1925年任过北京政府的陆军部次长,1931年改任国民政府文官处参事、国民政府参军,1932年后任参谋本部厅长。日方以冈村宁次为正式代表,又命喜多诚一大佐、远藤三郎少佐、藤本铁熊少性等参谋和林出贤次郎书记宫随行。另外,日本驻北平武官永津住比重和日第6、第8师团各选派的1名参谋,也作为代表团的非正式成员参加谈判。

    5月29日,冈村率代表团由大连乘日海军驱逐舰“朝颜”号,在风平浪静的渤海上以24节的速度驶向塘沽。因山海关及沿京奉铁路一线,早已成为中日双方军队争战或对峙的地区,陆路交通基本阻断,所以,选择塘沽为谈判地点也便于日方代表走海路前来。

    5月30日,“朝颜”号驱逐舰抵达塘沽港。冈村一伙人换上一艘小艇,沿海河往塘沽镇驶来,他“目睹海河河口及两岸堑壕上,中国兵守备之状态,不禁要属下做好战斗准备”。自诩“中国通”的冈村宁次,虽然知道中国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古训,但带着这10多个人闯入同仇敌忾的对方营阵中,还是令他战战兢兢,不得不小心谨慎为妙。

    当天下午2时,以熊斌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乘火车经由天津驶抵塘沽。冈村先派永津佐比重前去接洽。下午4时,中日所有谈判代表集中开了一次会,双方寒暄之后,互认委任状,熊斌和冈村宁次又分别介绍了各自的随员,并约定次日上午9时正式开会。

    在塘沽逗留期间,冈村二行被安排宿于火车站的站长室,由日本卫兵和中国警察共同负责警卫。塘沽镇上戒备森严,唯恐中国民众和下级官兵袭击这伙所谓“和谈”代表。

    5月31日上午,双方按约定进入实质性的谈判。但严格说来,这并非真正的谈判,而不过是日方将自己的条件强加于中国的一个仪式。会议一开始,冈村便拿出了事先印好的停战协定草案,说了一下大体内容,要求中方在1个半小时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他还蛮横地宣称,对草案中方一字也不许更改。熊斌事前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指示。此次停战谈判应只限于军事,不涉及政治,不可有放弃长城以北领土之类的文字。熊斌披阅日方草案内容,发现字面上没有这类文字,但还是希望能发表一项声明,表明东北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或一个地区的立场。对此,冈村宁次自然不会同意,熊斌也只好不再坚持,在日方限定的上午11时前原封不动地接受了日本的草案,在上面签了字。这就是中日关系史上著名的《塘沽停战协定》,其主要条文如下:

    1.中国军立即撤退至延庆、昌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