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朱可夫为提高自己的军事技术和领导艺术所作的努力,对于他在武装部队中的迅速晋升,起了很大作用。苏联传记作家H·斯维特利申记述朱可夫的成长过程时指出:“T·R·朱可夫的杰出的指挥才能、他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坚持不懈地、刻苦地学习,以及他对他的部队的战斗准备和政治准备的关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28年,朱可夫指挥萨马骑兵第1师第39团,担任师长的是有才干的n·Q·塞尔基奇①。塞尔基奇师长在给朱可夫做的鉴定报告中写道:“一名精力充沛的、果断的指挥员。由于他在部队的教育和战斗训练方面的工作,使全团在各个方面都已达到所要求的水平……他作为一名团长和单一首长,受过极好的训练,应予提前晋升旅长。”②——
①n·Q·塞尔基奇1896年生于南斯拉夫,是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1932年从伏龙芝学院毕业后,指挥骑兵第4军,1935年至1937年指挥骑兵第3军(白俄罗斯军区)。1936年当选为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见苏联《军事史杂志》1966年8月号。——原书注
②斯维持利申在《从士兵到元帅——为记念T·K·朱可夫七十寿辰而作》一文中说这份鉴定报告引自朱可夫的个人档案。——原书注
提一提“单一首长制”是有意义的。单一首长制原则是1925年在苏联武装部队中实行的。苏联对这个原则所下的定义是:“单一首长制,就是把一个兵团、部队或分队的军事、政治、行政管理以及后勤工作的全部权力和责任集中在指挥员一人手中。勺925年以前,政治委员和指挥员在军事单位中形成了双重指挥系统,一切指令和作战命令必须由指挥员和政治委员两个人签字才行。
在朱可夫担任骑兵团团长期间,苏联组建了第一批坦克团,而朱可夫的团队则被送选从事这种新武器的试验。对于他的成功和他后来在苏军指挥系统中扶摇直上的情形,Ⅱ·鲁斯兰诺夫①作过第一手的观察。他指出,朱可夫从团长一直升到红军总参谋长,然后又升任全国武装部队副统帅,总共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他指出:——
①Ⅱ·鲁斯兰诺夫是一位工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苏联驻德国占领军中服务,1948年移居西德。他于1955年曾为在纽约出版的俄文杂志《社会主义通报》写过两篇介绍朱可夫生平的文章。他声明:“我要写的只限于我亲眼看到的朱可夫三十年代在白俄罗斯军区当坦克团团长期间的情形,只限于我的那些曾在蒙古哈勒欣河战役期间,在朱可夫手下担任低级军官的私交对我讲述的情况,以及曾任朱可夫私人副官二十年的M少校给我披露的一些内情。对朱可夫战前调到莫斯科以后的情况,以及他在战争期间的情形,我是不大了解的。”——原书注
朱可夫升得这样快,光说是因为他的能力强,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苏军将领中,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不乏精明强于的军事领导人。可是,他们不是在叶若夫①主持的大清洗的年代里死于狱中,便是担任着较低级的次要职务。因此,朱可夫平步青云还有别的原因,这些原因必须从有利于朱可夫的前途的历史条件中去找。在当时,这些历史条件是存在的——
①叶若夫—1937年肃反期间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译者注
鲁斯兰诺夫提到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整个红军的基本体制、它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以及图哈切夫斯基被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应算作一个条件,但大战开始之时,朱可夫已被擢升到军事阶梯的高层,他此后的晋升已成定局。红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是早就开始了的,但在希特勒上台以后,整个计划加快了。希特勒的对外政策是以向东扩张(“东进”)为基础的,而克里姆林官十分清楚这对苏联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便加紧实行军队现化代。
德国的冯·赛克特将军的军事哲学,引起了苏军领导人,特别是图哈切夫斯基的极大注意。图哈切夫斯基当时仍然得到斯大林的支持。因此,效法德国,把布琼尼的前骑兵集团军的各骑兵师机械化,是非常自然的。机械化工作首先从白俄罗斯军区的骑兵军开始。每个师预定配备一个快速坦克团。因为这次试验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试验,两个坦克团的团长必须是出色的军官。莫斯科(就是说,斯大林本人)决定了最后人选。朱可夫和另外一名优秀团长Ⅱ·T·帕夫洛夫被选中了。
据鲁斯兰诺夫说,有些人认为斯大林不会亲自过问象任命朱可夫当团长这样的小事。鲁斯兰诺夫认为,恰恰相反,“斯大林与众不同及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对于在他看来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细微末节,往往是很细小的事情非常注意”。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鲁斯兰诺夫举了一些例子,其中包括斯大林十分关心瓦列里·Ⅱ·契卡洛夫、T·Q·巴伊杜科夫、A·B·别利亚科夫1937年从莫斯科经由北极直达美国的飞行。斯大林指示兵器设计师瓦西里·A·杰格佳廖夫设计一种新式机关枪,以及斯大林曾亲自过问的其他问题等等。
朱可夫仍然必须经受一场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