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走近往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十七 两地书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专题部《人物述林》组的宗旨是介绍古今中外杰出的或普通的人物。栏目名称受瞿秋白《海上述林》的启发而定。这是画家范曾的建议。

    成为人物组的编辑后,清晨,我常独自带上一杯水、一个面包,走进机房,直工作到夜深人静,技术员来锁门下班,我仍余兴未尽。虽然整天关在机房,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在编辑机上亲自动手剪接节目,给了我无限乐趣。我从不觉得寂寞。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到五月六日,美籍华裔科学家王赣骏博士,搭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太空实验室三号科学实验,成了第一个华裔太空人。此后,海峡两岸政府都争相邀请王赣骏访华。

    王赣骏生于江西,长在上海,四十年代末去了台湾,读完中学又到美国接受大学教育,从此居留美国。面对着海峡两岸的政治现状,他把自己比喻为“父母失和的孩子”。

    与王赣骏一起到中国大陆访问的还有他的家人和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同事,也就是后来成为我丈夫的太空物理科学家李杰信博士。

    虽然王赣骏一行七月五日到二十日在中国大陆访问的日程已经敲定,但我正埋头于《达尼埃尔·吉沙尔》的制作,对那一切毫不关心。因为我学生时代的物理成绩只勉强及格,成人后也没能培养出任何兴趣,所以我的采访对象从来少有理工类职业的人物。这样,就算我那时并不忙于节目的后期合成,而正在考虑新的采访选题,也绝不会选择太空科学家。

    大约七月四日中午,同事胡琤和付思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径直朝我走来。胡琤神秘兮兮地问我去过西安吗?我说“没有”。他又问我去过桂林和杭州吗?我的回答仍是“没有”。

    调到专题部以前,我的工作地点几乎只是演播室,少有去外地出差的机会,所以,胡琤问的几个地方,除了苏州和上海以外,我都没去过。又高又黑又壮实的胡琤笑眯眯地像个“无锡大阿福”。他超乎寻常的“和蔼可亲”令我觉得准有“阴谋诡计”。他问我:“想不想到这些地方去逛逛?你跟我们一起去玩一趟,什么都不用操心。”虽然我和胡琤他们平时挺“铁”的,但天下哪有这样轻而易举的“兔费午餐”?他和付思满脸“坏笑”的模样实在令人起疑。我说:“你们到底在搞什么鬼?实话实说吧!”

    胡琤和付思那时还都是三十刚出头的“大男孩”,对航天飞机特别感兴趣,而我们的组长王元洪又是个多年的“飞机迷”,他俩想跟拍太空人王赣骏一行访华全程的选题自然得到了组长的大力支持。不料,当他们兴冲冲地去航天部外事司联系工作的时候却碰了个“拒拍”的钉子。

    航天部对王赣骏一行访华的活动作了周详的安排。虽然他们七月五日抵达的那天,新华社和北京各大报刊、杂志、电台和在京的香港记者都齐集机场,场面非常壮观,但惟独没有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的记者。

    新闻部时政组拒绝航天部外事司提出拍片要求的理由是,按照中央电视台的规定,只有副总理及副委员长以上的国家领导人才能享受拍片待遇。而这次的海外来人显然没有一个够得上级别。至于与台湾方面接待王赣骏规格的较量,自然不是时政组的考虑范围。

    我当然不清楚航天部外事司在与电视台时政组联系拍片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快,但我却知道中央电视台某些人的“老大”作风,多年来曾使很多兄弟台的朋友们颇有非议。

    我后来熟识的航天部国际司司长张际庆以及工作人员陈雪明、江燕和陈中青等都是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是受到了特别无礼的待遇,想来也不会有那么大的火气,以至给兴致勃勃前去联系工作的胡伊和付思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外单位并不清楚中央电视台还有新闻部及专题部之分。胡琤和付思显然是代人受了委屈。如果换了我,遭到如此冷遇一定会觉得“正合我意”。我将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回到台里,向组长禀报一声“人家不接受采访”,仍旧编制我的《达尼埃尔·吉沙尔》去了。

    但是,“心想事成”这句中国人爱说的老话,在胡伊和付思身上果真得到了应验。付思平时就是个“机灵鬼”,据说,在吃了航天部的“闭门羹”之后,是他在情急之中,一脸无辜地宣称:“不是我们要采访。这是吕大渝的选题,她今天有事,我俩是来帮她联系工作的。”

    胡伊和付思对航天飞机的痴迷,使我想象得出他俩在遭拒后仍死乞百赖、软磨硬泡、百折不挠的功力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笑容可掬的风度。面对一天之内中央电视台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航天部国际司的“老九”们想必也大开了眼界。他们被胡步和付思不完成同事吕大渝“拜托”之事绝不罢休的认真态度所“蒙蔽”,作出了“研究研究,下午三点以前再给答复”的决定。于是,为了圆谎,便发生了胡琤对我“什么都不用操心”,只是跟他们到那些旅游胜地去逛一逛的动员了。

    “救场如救火”。事情已然如此,我自然得成全他俩才够朋友。那时,还没有“公费旅游”的风气,于是,我暂时放下了《达尼埃尔·吉沙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