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元帅贺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4、“我们要象孙猴子那样,到华北前线去,闹他个天翻地覆。”贺龙如是说。真有点豪气冲天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卢沟桥的枪声,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贺龙是带着某种个人被委屈的不快进入这个轰轰烈烈的新时代的。

    “西安事变”以后,贺龙率红二方面军进驻富平县庄里镇,根据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的命令,积极准备东进抗日。谁知,前总突然指示,要在红二方面军中开展反军阀主义的斗争。据说,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做好抗战的思想准备的需要。然而,这次却有些奇怪,有点和往常党内斗争不一样。据关向应留下的笔记记载,6月23日,他在前总开会时,已决定召集红二军第四师党的特别小组会,反对十二团团长的军阀主义。从关向应的笔记来看,主要是因为他与政治委员关系不好,但上纲却很高:“实质是军阀主义倾向反对党的斗争”。但是,经过批评斗争,这位团长“基本上还未能了解自己的错误”,于是,斗争转向了师长卢冬生,指责他“对政治制度的反对倾向”“只相信个人,不相信组织,对上关系对下团结均如此”,是“四师工作的主要阻碍”,同时也肯定他“对革命的态度基本上是好的”。

    这里的“只相信个人,不相信组织”,含有不少潜台词。卢冬生,一个老共产党员,1925年在上海随贺龙来到湘鄂西之后,一直是贺龙的部下。由于这种历史的原因,同贺龙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这种“只相信个人”的指责,很明显指的是贺龙。

    贺龙是极其敏感的。他意识到所谓反对军阀主义虽然目前的斗争对象是团长、师长,然而,其矛头是冲着他来的,因此,在特别小组会上,他主动发了言。关向应在其笔记中记载说:“在会议中,云卿以自我批评的态度,提出对冬生他们,过去与其错误斗争不够,不够的原因,因为过去过火的思想斗争方式不满而形成的成见。”显然,这个发言是颇工心计的。他以自我批评的形式,提出了避免重犯土地革命中“肃反”时那种过火的行为。

    但是,我们的党内斗争往往有一种顽症,在某个运动中,正确的、相反的意见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而且,只要上面不松口,温度只会愈来愈高。卢冬生不检讨,贺龙不检讨,事情便不会结束。

    贺龙心里对此十分明白。虽然他对这场突如其来、矛头指向他的斗争感到不可理解,但这是从上面来的。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党性很强的党员领导干部能公开反对吗?他的思想陷入极度矛盾之中。中共中央已决定改编红军,出师抗日。这种无谓的斗争旷日持久,很难将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集中到抗日斗争上去,对大局是很不利的。他应当怎么办?作个检讨性的发言?好,委屈就委屈吧!

    其实,关向应也在为此而苦恼。他在7月19日的笔记上写道:“冬生非但未了解自己的错误,而且有很深的意见,值得我们警觉,奈何!奈何!”看来,关向应处在两难之中,有点无可奈何。

    30日,对卢冬生的批判被推上了团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党的积极活动分子会议,也就是说,对卢冬生的批判斗争升级了。看到这种情况,贺龙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了。他在活动分子会议上发了言。关向应在6月30日的笔记中写道:“本日(第二次会议)有极大发展,即公开与冬生的军阀主义倾向做斗争,特别是云卿说:‘我没有错误吗?因为我过去当过军阀,党没有公开批评就是的。’又说:‘冬生的错误我是看到的,因为我过去政治落后,没有纠正就是了。”’对于贺龙在会上的发言,关向应用了“极大发展”四个字,其含意不是很清楚的吗?

    贺龙违心作了检讨,可卢冬生并不理解。他打电话向关向应提出:“一、我要饭回家去。二、你把我送到后方去,我不干了。”他不知道,这样一来,便把贺龙推到了斗争的前沿,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贺龙了。

    贺龙忍无可忍,不再退让了。据跟随他的警卫员说,他们在室外听到贺龙拍了桌子,他说,你们要赶我走?办不到!毛主席让我走,我就走!关向应在他的笔记上对此也有所反应。他写道:“8月23日,晚上与云卿谈几个问题的误解——我并批评了云卿怀疑态度的历史根源”。为了这场无聊的斗争,大概关向应做了不少工作。

    这样一来,这个反军阀主义进行不下去了。此时,为了早日出师抗日,红军改编迫在眉睫,有许多事已推到了眼前,而且,中央又通知贺龙、关向应去洛川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政治局会议。于是,这个弄了一个来月的反军阀主义只得不了了之。

    虽然,至今也未弄清这场半途夭折的反军阀主义斗争的“来龙”,但其后果却是很不好的。看一下当时担任团级干部的朱辉昭在1943年延安整风时的发言,即可窥见一斑。朱辉照说:“我们过去对贺的认识有不正确的地方,未从历史上看出其伟大。庄里镇反军阀主义斗争,造成对贺的模糊认识。实际上,贺对党是绝对忠诚的,对群众利益是非常关心的,对干部也无什么偏差。这次在延安几次会,已彻底认识了。”

    就在反军阀主义的“反兴”尚浓之时,贺龙带着一大难想不通又不便说的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