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或某一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他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改革时代成了更突出的问题,因为这时中国国内有一种一切功劳都应归功于邓小平的倾向。据认为,人们曾试图弄清邓到底亲自参与了哪些事情并在这些事情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料就无法作出合理的推论。关于邓个性方面的资料,由文件和新闻报导提供的极其有限,所提供的都是邓的政治活动和邓的讲话,关于他的情感和态度方面几乎没有。因此,邓个性的大部分资料只能从公开报导的他的那些活动中推断。甚至邓的女儿在她的书中也说邓本人曾明确地表示不同意写他的传记……不管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因此他女儿的这本书无疑成了目前获得关于邓小平个人轶事的一个重要来源。
然而,本书也是一本政治传记,因为人们对邓的生活感兴趣,是由于他的生活能揭示中国的政治特别是中共内部政治的发展变化。尽管邓到了40年代才成为中共领导层的一名主要人物,但他却参加了共产党初建时期的活动。1949年以后他的生活经历实际上也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缩影。此外,邓小平在政治命运上戏剧性的大起大落不仅需要解释,而且显而易见对中国的政治进程具有更普遍的启示。几乎没有一个政治制度——尤其是共产党统治的政治制度——会允许在三个不同时期被指控犯有政治“罪行”的人,不仅能够幸存下来,而且还能够连续地重新掌权,最终竟会成为“至高无上的领导人。”
本书之所以是一本政治传记,就是因为这本书用了大部分的篇幅记叙了邓在1937年之后,也就是当他成为中共和中国政界的一名重要有影响人物的那段时期的生活。本书几乎没有涉及邓在十六岁之前的早期生活,在十六岁之前他在四川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学生时代,但是本书却记载了1920年邓到了法国和1937年之间的那段时期,这段时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在这些年里他是党的一名官员和政治组织者,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兴衰一样,邓在这些年中也有沉有浮,他的失宠包括在1933年被降职,正是在这些年月邓与决定他后来命运的两个关键人物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事实上这种关系保证了他今后的政治命运:首先邓在法国结识了周恩来,然后是1931年结识了毛泽东。
还有一个重要关系,也许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关系网,这种关系是在1937年邓担任了太行根据地军政主要领导人之后形成的。在太行根据地他和另一个四川人刘伯承合作领导八路军的一二九师,该师是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三个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刘领导的一二九师一开始在太行山区开辟了根据地,随后进一步发展扩大了根据地的范围,最后建立了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即、晋、冀、鲁、豫)边区,这个边区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成了共产党政府的一个行政区。同时,邓和刘还在一起创建了人民解放军最强大的军队之一——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作为政委的邓小平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需要做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因为这是一个贫困地区,新兵的体质都很虚弱,当时军队装备也很落后。
1937年到1952年间,邓与中共军队发展的关系很密切。在他后来的生涯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后,这种关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0年代后期的国共两党内战中邓在两个大的战役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两大战役直接导致了共产党在1949年获得了全国政权。第一个战役是刘邓大军突破了蒋介石的黄河封锁线,挺进中原,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第二个战役是决定性的淮海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共产党部队最终打败了退守长江和国民党首都南京的国民党军队,刘邓大军继续挺进占领了西南地区。然而,邓在太行根据地和后来在军队中的经历,不仅仅使他成为军队中的德高望重的人物,而且这些年的经历也给他获得了解决各种问题的第一手的丰富经验,这些问题包括动员群众、向政府一些重要的人事岗位推荐一批干部,这批干部在90年代之后成为中共政府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干部。
本章剩下的部分,是这本邓小平政治传记的基本背景,它概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的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共产党在1949年夺取政权之前所走的道路;第二部分讨论的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生活;第三部分讨论了共产党内斗争的主要特点和这些斗争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后果;最后一部分的重点主要探讨了这些斗争的特点是如何帮助邓确定了他在中共历史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与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0年当邓离开中国去欧洲时中国正在酝酿着建立共产党。中国封建帝制的解体,迅速导致了中国中央政府的垮台,由此越来越多的权力集中到了地方军阀的手里。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持了协约国,但是在签订《凡尔赛条约》时,该条约规定把德国以前在山东的殖民地不是归还给中国,而是转让给日本,于是在1919年5月4日爆发了由北京学生举行的一次反对《凡尔赛条约》的民族主义的游行示威运动,后来这场运动被称之为“五四运动”。正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