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爷陆陆续续给安德海讲述了有关进京人宫的一些事宜,交代他应该注意些什么,这爷俩一谈就是大半天。二爷已老态龙钟,行动迟缓,但有时还是忍不住给安德海做些示范动作,安德海倍受感动,发誓一定不辜负二爷的殷切期望,更重要的是不能枉为阉人,要阉得值得,让人们翘首以望,给爹娘争个脸面。
“孩子,这进京人宫,也不都一定混出个名堂来,我当年是被逼当公公,混成什么样都无所谓,而你不同,你是自阉的,乡邻乡间无人不晓你的心愿,你一定要混好,不然,你无脸回家,你的爹娘也没有光彩。”
二爷的这些肺腑之言正说到了安德海的心坎里去了,他觉得二爷真是自己的知心人,比爹娘见得多,见识也深多了。他为自己有这么一位知心的长辈而感到庆幸。安德海的一双眼睛睁得老大,聆听二爷的教诲。
“我离开京城已有十年,一些老相识死的死,病的病,有的和我一样回家了,宫里呀,我也不认得几个人了,好在你三爷还在宫里,他现在是皇上身边的人,混得还算发达,等些日子,我请人捎话给他,让他心里有个准备,多照顾你一些。这宫里内务府每逢年前腊月里,便要添一批新公公,辞退一批老的,你要争取今年冬天就进京,年龄越小,越得到皇后娘娘的欢心,小的好驯服。”
安德海把二爷的话一一记下了。他离开马家庄的那天,二爷又托人给三爷写了封信,推荐安德海,安德海千谢万谢,他非常清楚是二爷扶了这一把,他才可能以后一路“绿灯”走下去。
回到了汤庄子,已是十月底,河里已结了冰,田里少有农人,人们纷纷躲在家里不出门,这年冬天来得早,也格外的寒冷。深秋冬末,树枝早已干枯,老榆树随风摇摆它那还没有落完的叶子,院子里的各种秧棵已挂满了白霜,枯草在墙角边被风吹得凄凄惨惨。安邦太一家人,今年过上了比以前都宽裕的日子儿子安德海向汤二掌柜“借”了20两银于,这日子好过多了。
安邦太买了一顶新棉帽,这新棉帽他足足想了好几年,今年终于想到了手。娘执意要给安德海添一条新棉裤,而安德海死活拦着不让娘买,说不定过一两个月,内务府便会来人把他带走,还浪费那钱做什么,于是,娘给弟弟安德洋做了件新棉袄,一家人勉勉强强过日子,隔三岔五也能吃上一顿炒鸡蛋。弟弟那高兴劲可就甭提了,在他的记忆中,除了大年三十和表舅王毅顺来那一次,他就没吃过炒鸡蛋,他知道如今的好日子是大哥挣来的,他与哥哥的手足之情一天浓似一天。上次,汤二掌柜归还了安家的一亩地,秋种时,安邦大可下了不少功夫,他从夏末就开始起早贪黑地拣大粪,将粪便与草秸放在一起拌成土家肥,他细细地犁_地,认真地选麦种,祈盼来年有个好收成。如今到了冬闲,家里的琐碎事情由安德海的母亲一人包揽了,当爹的便经常带着儿子逛集市。他们逛集市不买也不卖,为的是让儿子多见识见识,他在教儿子人情世故,以便进京后能应讨一些场面。这逛集市,安德海可真长了不少见识,集市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场面都能出现。一天,他们爷俩走到一家铺子前,这是个打铁铺子,炉火烧得正旺,两个汉子正抡起铁锤敲击刚出炉的一块铁,那铁经炉火一烧,鲜红鲜红的,两个汉子你一抢,我一锤,他们配合默契,一抬一落,煞是有趣,不一会儿功夫,那红铁便被打扁了,做成了一个门栓。安德海看呆了,站着不走,其中一个大汉走上来,冲着安家父子笑了笑,安德海还以为自己哪点不对劲呢,摸了摸头,又低头看了看衣角,好好的,没什么异样,那汉子笑了。
“小兄弟,看啥呀?想学艺?”
“不,不,我看你俩刚才你一抡,我一锤的,你们又没有喊号子,怎么就砸不乱呢?”
“哦,这不奇怪呀,我俩刚才打铁的时候,心里都在‘踩点子’,当然不会乱了。”
经大汉这么一点拨,安德海明白了,要想共同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心往一处想。
安邦太和儿子又信步留达,他们有点饿了,便买了几个烧饼,坐在一个摊子前喝粥。这粥是用猪骨头汤做原汁,加上花生米、芝麻、面筋、大葱、胡椒面等做成的,原汁原味,配料丰富,很好喝。安德海头都没抬,一咕碌喝了下去,还没来得及品味,一大碗粥全倒进了肚子。他眼巴眼望地看着空碗,爹看见儿子如此之馋,便把自己的那一碗倒了一大半给安德海,安德海心里过意不去,执意不要,可爹说他怕胡椒辣嗓子,不敢喝这么多。安德海明白这是爹的托辞罢了,但香喷喷的粥真诱人,他拒绝不了这香气,使低头喝粥。这大半碗粥他不像刚才那般猛喝了,他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地喝,好仔细地品品味,他喝了一口,在嘴里品一下,再喝第二口。
“哎哟,这个不是什么好吃的。”
安德海从嘴里掏出一根头发丝,在手里捻呀捻的。卖粥的连忙上来陪笑脸:
“大侄子可真是个细心人,连一根杂毛都不放过,眼里揉不
得灰,嘴里掺不得假,像你这样的有心人,将来必能成大事。”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