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三桂大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下 独树一帜 十八、衡州暴亡(4)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十八、衡州暴亡(4)

    迟至七月,清兵仍没有进攻辰州。大将军简亲王喇布指挥下的清军,在辰州南的武冈(今仍名),向据守的吴军发动了强大的进攻。异军骁将吴国贵率残部二万余人与清军对抗。喇布派穆占及其所部于八月一日先取新宁县,然后与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合军攻武冈、枫木岭等处。他们知道吴国贵是一劲敌,不敢轻视,特集结优势兵力:岳乐率每佐领各十一人、绿旗兵一万人,约计一万五千人,简亲王喇布所部也不下二万人,合计近四万。激战在枫木岭隘口展开。吴军尚有战斗力,没有溃退,而是迎战上前,拼力厮杀。新降的林兴珠与提督赵国祚等将熟知吴军内情,他们亲率清军奋击,击败了吴军。在枪炮互相轰击中,吴国贵误中冷炮,当即倒在血泊里。吴军一看主帅身亡,弃武冈而逃。固山贝子“定远平寇大将军”章泰(岳乐已调回京师,其职务由章泰接任)等率所部追到木瓜桥,再败吴军。武冈、枫木岭随之而下。《平定三逆方略》,卷46,10页。

    继武冈战役后,辰州的战役也相继开始。从辰龙关至辰州,再至辰溪(今仍名,在辰州南),吴军沿沅江分水陆两路固守。胡国柱原守辰州,不久又改调到辰溪驻守,吴应期仍驻辰州灰窑铺,其他将领杨有录、周祯、杨宝荫、祖述舜等各率所部占据要地。为了迷惑清军,他们每天都变动驻守地,“迁移不定”。吴军逃亡情况严重,有的营地的兵士几乎逃尽了。《明清史料》丁编第10本,962页。

    清军夺取了武冈,截断了辰龙关的后路,吴军更加惊慌。

    康熙十九年(1680年)初,大将军察尼向辰州发动了进攻。他指挥清军从间道袭破辰龙关,于三月十三日抵辰州城下,吴军不守,争先逃窜,知府傅祖录献城投降。守辰州地区的吴将帅都放下武器,各率所部投顺。《平定三逆方略》,卷46,10页。计有:

    “援剿右将军”杨宝荫标下军官28员、兵士1531名;

    “定北将军”杨有录标下副将许龙、石恩2员、兵士1961名;

    “亲军后将军”祖述舜标下五营总兵官肖伏成、尹宗儒、何可量、柳应春、库大有等5员、“戎旗”副将石虎、“援剿总兵官”侯登甲等所部兵士共2146名,还有游击、守备官舒明申等44员、千总和把总共17员;

    “水师左将军”周珍标下“戎旗右营”参将陈长、中营领兵都司陈贵、左营游击郑昉、右营游击吴际圣等“食俸领兵官”39员、“食全俸随征官”96员、候补文职兵备道周其泽等8员,总共军官143员、兵士3060名、家属1254名;

    水师“右将军”标下中营副将吕贵原带随征都司、守备陈灿等3员、兵627名;

    辰州总兵张敬先标下参将郭海龙带兵950名;

    辰州水师副将刘顺等带兵400名。

    以上,各级军官294员、兵士11201名。《明清史料》丁编第10本,982页。辰州不战而降,吴军损失之重,于此可见一斑。

    清军得了辰州,继续向南进军,攻破了沅州(芷江),吴应期、胡国柱等败走贵阳。“枫木岭、辰龙关一经开辟,则滇、黔势同破竹。”《明清史料》丁编第10本,979页。通路已经打开,清军便势无阻挡地直取云贵了。

    湖南全境恢复,吴军残部都已溃退到云贵去了。清军的下一个战略目标,立即指向了云贵!

    在扫荡湖南残余吴军,追逐吴应期、胡国柱之际,圣祖料到了四川叛军必然闻风震慑,便不失时机地发动了对四川叛军的总攻击。

    对四川的总攻是从兴安、汉中开始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月二十五日,圣祖敕大将军图海速取兴安,平定四川。八月,图海分四路进兵:图海与将军佛尼勒由兴安出击,总兵官程福亮为后援,驻守旧县关等处;将军必力克图、提督孙思克由略阳进兵,西宁总兵官朱衣客为后援,驻守西河等地;将军王进宝、汉中总兵官费雅达等由栈道进,延绥总兵官高孟为后援,驻守宝鸡;宁夏提督赵良栋等由徽州经巴都山进兵。图海请定于九月四日四路并进,后改为十月初二日,先取汉中,圣祖则命将军噶尔汉等自郧阳进取兴安。《平定三逆方略》,卷46,11~12页。

    张勇、王进宝、赵良栋这三员汉将,已经威镇西北,所部绿旗兵皆精锐。圣祖把最难征剿的四川交付他们去攻取,并让他们打头阵,满洲兵继其后而进。圣祖在给张勇的敕谕中说得很明白:“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人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平定三逆方略》,卷47,15页。他用的还是入关前清太宗所定“以汉攻汉”的政策,让强健敢战的陕西汉将士去平定四川,而满兵仅是“助战”。

    早在进剿四川及武冈、辰州前,圣祖曾给三桂的核心人物王屏藩、胡国柱、马宝、郭壮图、夏国相、吴应期等人各写了招抚的谕旨。圣祖强调:“背恩反叛之罪在吴三桂”,你们都是“附和之人”。朝廷愿意赦免和保全你们,同他人一样“论功录用”,条件是必须归顺,接受清朝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