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吴三桂大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下 独树一帜 七、自号“周王”(2)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七、自号“周王”(2)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下半年,吴三桂聘请原明朝少卿李长祥,待之宾礼,向他询问方略。长祥说:“赶快改定为大明名号,以收拢人心,立怀宗(明崇祯帝)后裔,以鼓舞忠义。”三桂把长祥的话拿来向方光琛和胡国柱征求意见。他们坚决反对,说:“当初项羽立义帝后,又把他给杀了,反而动了天下之兵;而今天下在王(三桂)掌握之中,他日又置怀宗后裔于何地呢!”说来说去,他们就是要建自己的一代王朝,与其后来把所立明朝后裔杀掉篡位,倒不如现在干脆就不打明朝的旗号,立自己的名号,才名正言顺。他们也自恃天下已在掌握之中,用不着再打已故明朝的名号为自己壮声势。三桂在这个问题上,确无自己的肯定性意见,不过是大家怎么说就怎么办。方、胡是三桂的重要谋士和智囊人物,他们一言既出,就马上影响到三桂,他也就无意更改名号。长祥一看,三桂不为他的话所动,自感心冷,一揖而别,离开了三桂。

    三桂抛弃明朝旗号,自立周王,这在原明朝的部分士大夫中引起了消极反响,甚至把他看成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篡逆者。三桂很希望得到这部分人的支持,可是他们纷纷远走,不愿跟他合作。三桂曾派人秘密到徽州,聘请谢四新出山相助。四新辞不赴命,答诗一首,转给三桂。诗写道:

    李陵心事久风尘,

    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

    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

    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应不寐。

    那堪思子又思亲。

    三桂读了诗,不禁怒骂:“真是薄福小人!”以上见《平吴录》,7页。

    三桂自立年号,已引起了争议,这首诗就反映了原明朝的士大夫阶层为之切齿。就是在响应他叛乱的一些高级军政官员中,也产生了不满情绪。朝鲜李氏王朝对此也十分关注。据出使北京的朝鲜副护军俞场说:“三桂之拥立朱氏子孙,虽未见文报,人多言之,而亦未能详也。”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2,3993~3994页。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反映当时人们颇希望立明后裔的心理。但三桂并不在乎这些,他以为夺天下的,不是靠一个空头名号,而是要靠自己的实力。他坚持走自己的路!

    三桂轻而易举地夺得了云贵两省,是进献给他称“周王”的一份厚礼。云贵是他巩固的根据地,他没有必要久留于此,便毫不迟疑地率主力北上。先遣马宝、吴国柱等由贵州进逼湖南;令王屏藩进川,再逼陕西。马宝所部经镇远,由此进入湖南境内,抵清浪卫,逼近沅州(湖南芷江)。此处是贵州进入湖南的要地。在此之前,湖广总督蔡毓荣曾派彝陵总兵官徐治都、永州总兵李芝兰等率兵应援,但两部兵迟迟未到。沅州只有总兵崔世录一人防守,圣祖紧急指示,要桑峨领兵疾赴沅州,协同固守。吴军进展迅速,没等桑峨援兵到,已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攻陷沅州,该城总兵官崔世录被俘,澧州(澧县)与辰州(沅陵)之间的交通已被切断。《清圣祖实录》,卷45,7页。

    吴军的迅猛攻势,吓得清官兵胆战心惊,闻风而逃。驻防长沙的偏沅巡抚卢震为保性命,擅自放弃守土之责,当吴军还远在沅州一带,他竟丢弃长沙于不顾,逃往岳州去了。圣祖闻讯大怒,下令逮拿卢震治罪。同时,他马上想到“武昌重地,不可不予为防守”,特命都统觉罗朱满领兵速往武昌,“保固地方”,倘吴兵众多,不得轻战;如吴兵不来,可于岳州(岳阳市)以北,选“水路要地驻防”。《清圣祖实录》,卷45,11~12页。在圣祖的严督下,清兵向荆州集结,前锋统领硕岱部于康熙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抵达荆州,护军统领伊尔度齐兵、护军统领额司泰兵分别于二月初一日、初二日前后到达荆州。《清圣祖实录》,卷46,3~4页。二月初六日,又有都统觉罗巴尔布兵抵达荆州。《清圣祖实录》,卷46,7页。接着,圣祖命令他们拨出部分兵力,加强常德(今仍名)的防御。卢震虽然潜逃,长沙尚在清兵之手。圣祖很重视长沙,他认为长沙是“武昌咽喉之地,又为武冈(今仍名)、宝庆(邵阳)州郡水陆要途,且壤连粤西”,要他们速进驻长沙。《清圣祖实录》,卷46,4~5页。

    吴三桂于正月十二日离贵阳,二十日至镇远,督令将士继续北进,指示总兵官杨宝应进攻常德。他的父亲杨遇明正住在城内。杨氏是锦州人,与三桂是故交。他官至明守备而降清,先授予山东莱州游击,以军功升至副将。顺治十二年,升任湖广常德镇总兵官。康熙元年,调到广东新安镇,很快又提升为广东提督。九年五月,以年老退休,在常德安家。杨宝应在三桂藩下,曾任云南知府,三桂起兵,授予总兵官,奉命率部直取常德。《逆臣传·杨遇明传》,卷2,3页。其父杨遇明为内应,将常德攻陷,知府翁应兆投降,清兵逃窜。《清圣祖实录》,卷46,6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