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体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古代体育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马戏的精妙刻画。这里展示的是在山东沂南出土大型百戏壁画当中的一个画面,是小孩在进行马戏表演,非常惊险。到了明清,马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清宫画家郎士宁曾经描绘了一幅反映清军进行马术训练的《马术图》,表现了清军在马术训练当中的各种动作、各种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第三个方面,娱乐特色的球类运动—蹴鞠、马球和捶丸。当然,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是比较丰富的,其他的像十五柱球、还有板球、还有曲棍球等等。这里,我主要给大家介绍这三个球类。

  蹴鞠也就是中国古代的足球,了解足球历史的也可能了解这一点。中国古代的蹴鞠,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民间普及了。司马迁《史记》曾经记载当时大政治家苏秦,在向魏王介绍他所看到的齐国首都临淄的繁荣景时说,临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欢乐,经常斗鸡、走狗、蹴鞠,所以说蹴鞠在市民当中是一项很典型的游戏活动,这说明了在北方各国蹴鞠是比较流行的。实际上南方也是很流行的,像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他的老家是楚国,他把他的父亲刘太公搬到宫里去了,结果刘太公整天闷闷不乐,刘邦就非常奇怪,派人去打听说为什么呢,原来他老父亲在楚国丰邑,也就是在家乡的时候经常跟一帮老邻居、老哥们儿,一块踢球、斗鸡、打六博等等,来到这儿虽然生活很幸福,吃得好、穿得好,但是比较郁闷,刘邦说这好办,就在首都仿照刘太公的丰邑新建了一座城—新邑,把刘太公的老邻居全都一块儿迁过来,一块儿踢球、斗鸡、走狗,从此以后,刘太公又高兴起来了。这说明了当时的蹴鞠活动在民间是非常普及的,而且也非常流行。

  蹴鞠既然发展了,它形式就会有多样变化。汉代的蹴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音乐伴奏为主的蹴鞠,河南郑州的一幅蹴鞠图,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是靠踢技巧,踢出动作来,这个蹴鞠图是一个女子蹴鞠,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子蹴鞠了;除了以音乐伴奏为主的蹴鞠形式,还有带球门的蹴鞠比赛。带球门的形式是一种竞技性的比赛,当时的蹴鞠设有六个球门,汉代有一个叫李尤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鞠城铭》,他就把蹴鞠的规则以及裁判、比赛当中遵守的一些道德规范记录下来,他说比赛双方各设六个球门,而且各有六个守门员,还有正副裁判。这种竞技性蹴鞠除了在民间,也影响到军队中,著名大将霍去病在塞外征战的时候,在战争之余以蹴鞠来训练士兵,就是靠这种形式。当时的球场叫做“鞠城”,球门叫做“鞠室”,是在地下挖的球门。到了唐代,蹴鞠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什么变化呢,第一个是球的变化,过去的蹴鞠用球是实心的,在动物尿胞里面,或在其他皮制器物里面塞上毛发,作为一个实心的球踢。到了唐代,发明了充气的球,它这个充气球怎么做的,中间的芯是用动物的尿胞,冲上气,周围用八片皮子缝起来作为足球,跟现在的足球基本上一样,这是一个球的改进。二是球门的改进,当时也是两种形式的球门,一种是两个球门的形式,就像现在的球门一样。像画面上展示的示意图,就在场地两端,各竖两根竹竿,上面扎网作为球门,这是一种非常讲究对抗性的竞技比赛的足球。另一种,就是在场地中间竖一个球门的形式,在竹竿上扎上网子以后留一个球门洞,这个球直接对抗性不是太强烈,讲究的是技巧性,只要把这个球踢进了球门洞里,落入对方场地,这就算胜了,这是另一种形式,讲究技巧性。这也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个特点,讲究技巧,而且竞技性比起西方体育来说稍微逊色一点。

  到了宋代,蹴鞠基本上延续着前代的形式,主要的还是单球门的形式。需要指出的是,蹴鞠在唐宋以后随着文化的交流也传入日本,虽然古代蹴鞠到清代以后逐渐消亡了,但是到日本却一直流传着,这个就是日本蹴鞠的一个画面。宋代蹴鞠除了球门的形式,还有一种是“白打”。球门就是我刚才说的唐代的一个球门的形式,“白打”就是踢出花样,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十个人一块踢,讲究技巧性,就相当于现在足球当中的颠球。有一幅画,上海博物馆藏的,叫《宋太宗蹴鞠图》,它表现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还有大臣赵普等等,进行“白打” 蹴鞠的情景,一个很形象的反映。大家看过《水浒传》的、电视剧都知道,《水浒传》里边描写的那个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脚好球,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被提拔做了高官,这些都是蹴鞠盛行的一个标志。从宋元一直到明清,在中国古代流行了几千年的蹴鞠,逐渐走向衰落,它的特点就是从竞技性的蹴鞠,当然竞技性不太明显,逐渐转变到儿童当中,再就是妇女当中踢足球。这个特点比较明显,慢慢的娱乐性增强了,竞技性衰退了,它的存在的能力、影响逐渐的变小了。特别是近代,随着西方足球逐渐传入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到了清代末年基本上消亡了,现在基本上看不到这种运动形式了。

  球类运动除了足球,还有一项就是马球,马球运动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还有争议,但是在公元三世纪,曹植在他的《名都篇》里有这么一首诗句,叫做“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这个“击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