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2005年04月25日09:59
主讲人简介: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内容简介:历史的记载,用事实告诉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袁盎,他不避亲疏,正直无私,而且斋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国为民。所以,他不是小人,而是君子,是忠臣。但为什么他被称为汉代的“无双国士”?“士”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袁盎因为提议杀晁错,而晁错是忠臣,所以后世某些人就称袁盎为小人。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君子,认为他的言行举止,是汉代国士的风范。那么,他到底是小人还是君子,是奸臣还是忠臣,是非曲直,历史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袁盎呢?
一个朝代的风云跌宕,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多少名臣将相沉浮其中,演绎出令人叹息、令人称颂、或悲壮、或激昂的风云故事。汉朝的大臣袁盎就是其中之一。他正直无私,却因为一件事而被称为小人。他忠心耿耿,却依然逃不脱横遭惨死的命运。他侠肝义胆,是汉代典型的“士”,那么,袁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士”又是怎么回事?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解读《袁盎与士》。
(全文)
汉、尤其是西汉,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这个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风流人物辈出的时代,而这些人物都未必有一个好的结局和下场。他们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兼名裂,甚至死于非命。昨天讲的晁错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今天要讲的袁盎也是其中之一。
袁盎和晁错是搞不来的,他们两个势不两立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袁盎在,晁错就不坐下。晁错坐在那儿,袁盎就不进来。两个人不能在一个地方吃饭,不能在一个地方说话,可谓势不两立。我们昨天已经讲过,晁错是对大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那么袁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晁错的死与袁盎是有关系的,是袁盎首先向汉景帝建议杀掉晁错的,所以历史上往往把晁错之死归罪于袁盎,其实这个是有点冤枉的,因为第一:首先是晁错提出来要杀袁盎,袁盎才向汉景帝提出来杀晁错的,用现在的话说,袁盎这可以算是正当防卫,顶多也就是防卫过当。第二:袁盎向汉景帝提出的建议,是一个个人建议。因为这个时候的袁盎是一个已经被罢了官的,贬为庶民的,这样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完全是一项私人建议,而真正最后决定杀晁错,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报告,汉景帝做了批示,才把晁错杀掉的。第三点:晁错被杀以后,吴楚没有退兵,但是政治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观望的,中立的国家,就觉得吴楚两国师出无名了,对于后来平定吴楚之乱,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点,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往往是种二元两分的方法,斗争的双方这一方如果是正人君子,另一方肯定是小人、一定是奸臣。既然历史上肯定了晁错,就要否定袁盎,晁错是忠臣,袁盎就是奸臣,晁错是君子,袁盎就是小人,所以历史上也有很多人,用这样的小人,奸臣之类的词来称呼袁盎。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袁盎不是小人,也不是奸臣。
袁盎是一个很正直,很正派的人。我们都知道,西汉初年有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吕氏之乱”,就是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吕后专政,吕后去世以后,汉廷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平定诸吕。而平定诸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当时的太尉周勃,也就是后来平定吴楚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平定了吕氏之乱,安定了刘家的江山,当然是大大的功臣。所以汉文帝继位以后,对于周勃是非常地尊敬,周勃在上朝的时候也是得意洋洋,退了朝以后,我们看很多电视连续剧,看历史片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宣布退朝的时候,是大臣们跪下来,说吾皇万岁万万岁,然后皇帝先走。这是一般的礼仪,但是周勃上朝的时候,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这是很高的礼遇。有一次刚好袁盎就在旁边,袁盎就问汉文帝,说陛下觉得周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说“社稷臣也”,就是社稷之臣,什么叫社稷之臣呢?就是能够和国家、和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休戚与共,荣辱与共,这样的一种大臣,就叫做社稷臣,袁盎说,不对,周勃是功臣,不是社稷臣,汉文帝问他为什么?袁盎说你想想看,当年吕后专政的时候,周勃就是太尉,手上掌握着全国的军权,太尉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三军总司令,他手上是有军权的,他为什么不动作?那个时候刘家的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危在旦夕的时候,周勃为什么纹丝不动呢,而后来吕后死了,所有的大臣都起来说,现在我们要平定诸吕,要把吕家封的王,都把他灭掉,去找周勃,周勃这个时候才出来,他不过是顺应了形势,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