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让米达感到意外的。那就是,他帮里有两位兄弟小杨和刚子,老家父母给他们买了媳妇,催着他们回去成亲。那两位兄弟回到家,一看那买来的姑娘,年轻又漂亮,挺满意的,就成了家,在家里过起了安稳日子。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时间,小杨的媳妇就跑了,留下个满月的孩子。小杨只好把孩子留在家里,心情忧郁地回到流浪帮里,跟兄弟们一起过。刚子也碰上了麻烦事,被人举报到派出所,说媳妇是买来的,结果派出所的人上门来查,并要送那女孩回家。好在那女孩没指证他买女人,并表示心甘情愿跟刚子过日子,待在刚子家里。这样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下去。
米达本一心想劝小杨,要心胸放开些,女人本来就是买来的,人家不愿待那就算了,不要为难人家姑娘。劝了几天,小杨心情也好了些,不再为那事烦恼,可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杨的媳妇跑出去两个多月后又回来了,并死心塌地地在家带孩子。
小杨和刚子都很是感动,干脆把媳妇带到了这个城市,一起闯荡。
就这样,小杨和刚子的故事也成为帮里的美谈。一谈到被拐女,帮里就有人扯到他俩的故事上去。
当然,米达这会儿感受到了,一个女孩被人拐卖,对女孩本身来说是一件多么惨痛残忍的事,原来他嫂子就是这样。看得出,那会儿嫂子是死也不愿嫁给大哥,是被迫无奈才跟大哥成亲的,老爹找了全村人来看守,她想跑又跑不掉,只能忍辱成亲,嫂子整天郁闷至极,看上去很痛苦。
就是那两个歹徒,就是那会儿老爹一糊涂,把嫂子送进了火坑,葬送了她一生的幸福。他原先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会儿已明白了。
嫂子本不应该待在驮岭村的,她逃出虎口,他应该为她感到庆幸才是。想到这些,米达心里豁然开朗。驮岭对嫂子来说就像一个魔窟,她好不容易逃出了火坑,应该为她祝福才是,怎好再把她拖回去呢?也许这会儿嫂子已找到了所爱的人,已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找到了理想的伴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怎好再去打扰她,破坏她的幸福生活呢?
经历了这场歹徒风波后,米达决定放弃寻找嫂子的计划。这个城市已没有他想要追寻的东西,他决定回到家乡,开始全新的生活。
听说这回米达要回家来了,米多村长兴奋得一夜没睡,那兴奋劲儿丝毫不亚于老三回家那会儿。他就盼着米达回家来给他当个帮手,再说这一年多不见,也挺想念老二的。以前在家时不觉得老二有什么好,可老二真离开了,家里就觉得少了很多似的。很多事由于缺人手,交给别人管又不放心,米多村长只得自个儿撑着。一大把年纪了,还得死撑着整个家业,米多村长真的感觉有些累了。家里办了个厂后,他更懂得了人多力量大的含义。
米达并不是光自己一个人回来,还要带一帮兄弟回来,准备让米多村长安排进厂里工作。米多村长一算计,反正厂里也缺人手,一时半会的招不到工,带来几个也好,就同意了。
得到老爹的同意,米达心里一阵欣喜,带上一帮兄弟,马上动身往家赶。米多村长本来听说米达要回来,满怀欣喜,可等米达回到家,看到米达带回家的那一大帮人时,米多村长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脸往下沉。别说米达原先说的是几个,可带回来的却是十几个,数量上增加了好几倍,就看那一大帮人的样儿,脏不拉叽的,一个个像流浪乞讨的主儿,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整个儿乌合之众,像个丐帮,他看不顺眼。老二倒像个丐帮帮主,那帮人对他倒挺恭敬的。
米多村长对着“丐帮”扫了一圈,心里像吃到了虫子似的难受,甚感不悦,但又不好意思全在脸上表现出来,只得先忍着。他倒要看看这些人有什么能耐,值得老二这么器重,成群结队地当做客人往家里带,还让安排到厂里工作。
米达忙着给大伙儿找座,又找吃,又找玩的,忙得不亦乐乎,像家里来了贵客似的。吃了晚饭,米达又让老娘给大伙安排几个房间,找几套衣服出来给他们换洗。老娘窝着一肚子气,忍着怒火按米达说的把大伙儿安顿了。
在同一个村子里,什么事儿都瞒不过邻里们的眼睛,不久,米多村长家来了个“丐帮”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整个驮岭。米多村长家的院子里又开始挤起来,凑热闹的、看“丐帮”的……什么都有,挤成了一团。
米达乐呵呵地接待来凑热闹的各色人,米多村长却气得七窍生烟,心想,要早知道这样,他就不同意老二把那帮人带回家了,可这会儿,人都上门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米多村长决定把这帮人早些安置到厂里去,有活干,他们总不至于这般游手好闲,在驮岭四处荡啊荡的。他怕再把这帮人养在家里,非成为电视报纸上的新闻不可,到时那电视台报社记者一来,把这些一曝光,那他米家的门面岂不一下子倒塌了?即使无损门面,家里养着一个“丐帮”,叫他老米的脸面往哪搁呀?他好歹也是县里的风云人物,怎禁得起这般折腾啊?
米多村长的这种想法正合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