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气修无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作品相关 气压与病(凑字)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要从肺泡气里弥散进入动脉血,主要是靠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压力差,这个高度压力已差降到7个毫米汞柱,弥散有一定困难。

    在平原地区,氧气压差一般是10个毫米汞柱,正常情况下无需用力呼吸。世居高原的人(4000-5000米范围),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是1个毫米汞柱,这可能是当地人对高山适应,压差需要很小,他们也能爬的更高。一般平原人,要有10个才够用。到6000米,误差就更小,从理论角度上讲,7000米是人的生理极限。在这个地方,人体肺泡里氧分压和动脉氧分压基本上差不多,从理论上讲,氧气无法从肺泡里进入血液送给人体的组织进行能量代谢的。

    北京地区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4000米,85%;6000米,66%,到珠峰顶峰,50%。

    从我们以前观察情况看,珠峰大本营(5200米),运动员的血氧饱和度都在85%,数据相似,考虑到我们的登山运动员体质较好,营养也好,数据基本是一致的。

    对不同的人群的指标

    人对缺氧的适应性,是一种先天素质。在5500米以下,就是血氧饱和度两极分化,70%人都一样,好的和差的不多。到6000米,很好的占40%,到7000米,很好到只占4%,能耐低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概4%~5%左右。这是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登山,要知道自己的极限,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情况硬上。

    下一张表,是血液循环图,氧气在毛细血管交换,毛细血管进口端动脉内氧分压是40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要比40高,越高,氧气就渗透交换得越充分,在静脉端氧气含量基本与外界含量一致。

    所以登山时,低压的影响不大,但低氧的影响很大。

    低氧对大脑神经的影响:

    大脑完全缺氧的情况下,一般三分钟到五分钟,缺氧对大脑造成的损害不可逆转,伤就是伤,死就是死,没救的。到8分钟时,大脑细胞大量坏死。

    严重缺氧,即不完全断氧,如雪崩的情况人的周围会有少量空气残留,这种情况30分钟左右,损伤就是不可逆的。小脑的存活时间长一些,长5分钟~6分钟,延髓的存活还能延长十几分钟。

    轻度缺氧:在7000-8000米,动脉血氧饱和度为?,意识不清,8000米时,为56%,意识模糊。

    这些数据来自于人工实验室,在减压舱里得到,机器测出来的,数据比较死,反应不出个体的差异。由于人体适应性能力存在差异,还由于减压舱里高度急性上升,在一个高度停留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通常是减压减到1000米的高度,然后做实验测数据,过了半小时,继续减压到2000米~3000米,就这么上到8000米高度。实验室的极限缺氧,和登山不一样,登山是一个很慢的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我们既要要尊重科学,但也要看实际。王富洲他们三个人60年5月24号登上珠峰,从8830-8848高差14米,路程40~50米,一共用4多个小时才爬上去,从顶峰回来,从8830-8800米,用了6个多小时,他们一点氧气没有,还能顺利回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曾经有一个登山者在低压舱里做实验,上到9120米,停留30分钟,肺泡里氧分压降到31毫米汞柱。比珠峰还高一点,他很清醒,又上到1万米,肺泡里氧分压达到24个毫米汞柱。他还是清醒的,只是活动缓慢一点。

    差的人在昆明1800多米就有高山的反应,大部分人在3000米有高山反应。

    7000米以上曾经是高山死亡带,扩大到8千米,从理论上讲不适合人类生存,但不一定马上会死,呆长了才会死。如果有人在珠峰峰顶,呆上一个周,肯定下不来。5800米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和登山家Poul根据自己体会定出的,他的登山营地设在5720米,他认为在这里生存能行。我们从生理测试的各个综合因素的数据来看,觉得5500是个界限。由于他本人既是生理学的专家,又是登山的专家,国际上承认了这个数据,认为5800米是人类身体可以完全代偿的一个限度,当然这是根据实践经验估算出来的。

    3000米以上称高原地带,3000米以下算平原地带,5800米以上为特高海拔,3000~5800米为高山地带,5800米以上是人类长期生存极限。

    6000米是高等植物生长极限,7000米是陆地动物的生长极限,7000米以上无陆地生物。

    强烈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影响我们健康的主要是紫外线

    紫外线有长波,中波、短波,波长越短对人体损害越大。高原地区,一是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很强烈,海拔每升高100米高度,紫外线辐射增加1.3%左右,在增加的太阳辐射里里,短波紫外线的增加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大。

    二是由于空气稀,透明度高,对紫外线辐射阻挡小。三是由于日照时间长。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