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欲扬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卷 扬帆 第六十七章 民生之苦(一)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完之后,他却觉得自己如此紧张着实可笑:当年王安石推行新政,两大财政新法一为青苗法,一为市易法。皇上去年开办官当、设立飞钱汇兑,比王安石的市易法更进了一大步,推行青苗法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果然,朱厚熜笑道:“崇君说的不错,朕乍一听也觉得颇有耳熟,经你这么一说,才想起来确实是王安石的青苗法,高肃卿投机取巧啊!不过,崇君也不必如此紧张,不管是不是青苗法,总比放青苗的阎王债强。只要上利国家,下舒民困,什么法都能用。肃卿、太岳留心记着此事,认真研究北宋推行青苗法的得失成败,仔细斟酌,拿出个章程出来,也不妨请崇君相与讨论,务必要周全可行,且要杜绝北宋官吏借推行青苗法虐民自肥的弊端。我大明百姓十之八九在田,解决了农夫生产生活问题,无论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大明朝就乱不了!好了,我们言归正传,你方才说百姓不愿告贷于大户,是怕背负上永世也不得翻身的阎王债,那么,你责令粮商限期将粮食借贷给官府,想必也是打算日后转借给灾民恢复生产之用了?”

    如朱厚熜所愿,经过这么一番看似离题万里,其实与当前筹粮赈灾息息相关的有关青苗法的讨论,赵鼎确实已经放松了下来,老老实实地说:“责令粮商借贷粮食给官府,主要还是为了应付眼前赈灾之需,若能多筹若干,方能贷给灾民。”

    朱厚熜看着赵鼎,叹道:“你倒真是应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那句话啊!既然你能坦言直认,回去之后以你们松江知府衙门的名义再出个告示,废除前令,这件违背朝廷重商恤商之国策的事情就一笔勾销了。”

    赵鼎心中一直认为,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人,从来没有见到商人能反了天去,官府出面压奸商,总比逼迫百姓贱卖田地好。但是,这些话怎能跟皇上说?他只能婉转地说:“回王先生,依微臣之愚见,前令可废,可是百姓便借贷不到粮食,如今赶插秧苗,到秋收还有好几个月时间,全靠朝廷发赈,委实不是一笔小数目,而赈灾的粮一旦断了,灾民没有了饭吃,或许会激起民变。”

    朱厚熜说:“既然民间借贷行不通,那么,只能另想法子了。你那个同年、探花齐汉生,在苏州提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不是挺好的嘛?你为何不在松江试行?”

    听到皇上提起“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赵鼎很明显地犹豫了一下,这才问道:“微臣斗胆请问王先生,可曾看到应天巡抚衙门据此方略拿出的施行议案?”

    朱厚熜坦率地说:“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每日政务不知凡几,我也未必都能管得过来,如今又出巡在外,没有看到应天府的施行议案。”

    赵鼎知道,国朝罢设宰相,将相权与皇权合二为一,由皇帝大权独揽,大小政务都需要皇帝圣裁决断,而皇帝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做到大小庶务,事必躬亲。所以,即便皇上宵衣旰食、勤勉治政,也只能是抓大放小,确定在江南诸省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批准应天府“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归他拍板,至于应天府的具体施行议案,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不过,他更清楚,比之高拱、张居正等人,自己毕竟还不是身在中枢、参与机务之人,皇上能把朝政运作的细微之处坦然告诉自己,让他颇为感动,就从袍袖之中拿出了两页笺纸,双手呈上:“省里已将议案发给我应天府遵照施行,微臣一直带在身上,请皇上过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