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球三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 万年帝国 第二节 两条主线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口汇流,民心归定,物流四通八达源于交通的大跃

    蒸汽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已经相当的稳妥,由此做出了马力强劲的火车和汽船,能够运人载货从东方中途不换车地直达西方!

    “欧亚大陆桥”正式建成,火车能够从建业出发,北上过蒙古高原在北海(贝加尔湖)掠过之后,昂首挺胸向西。

    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到达亚速尔海大沼泽区,再登陆富饶的乌克兰大草原,穿进日耳曼黑森林之后掉头向下,最后汽笛长鸣,终点站是罗马城,总长度达13000公里!

    一路穿山越岭,无数的名江大河都被横跨,连最难穿越的大沼泽区都被华族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用砂石土硬生生地填出了一条大路,

    双线、宽轨、大功率机车!

    为了建设这条铁道线,帝国十万铁道兵和民夫奋战不休,克服了无数困难,战胜大自然的天然险阻,还有严寒酷暑、水土不服、病魔、塌方、飞石、猛兽、蚊子(大沼泽区的蚊子象团烟雾扑来,瞬间将一个无防护的人吸成干尸!)……许多险峻路段工程施工难度极大,尽管帝国后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惜代价,但许多建设者还是在由此落下了病根。共有三千四百名建设者长眠于工地上!

    工地的建设者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个帝国时期花费最多、历时最长的工程正式完工之日,各大报纸以号外的形式向全帝国发布信息,参加过这项工程的人没有不喜极而泣的,户部官员如释重负地盖上了预算表。

    完成了这条铁道线,军事上的作用很大,极大的减轻了后勤压力,将进攻线自秦长城往北推进了1300公里!这段距离就把合适游牧民族生存与居住的空间全部吞噬!

    因为帝国军可以凭借铁路向北出击1000公里,游牧民族根本就退无可退,再退。就退入了北极圈,那里,还是人活的地方吗?!

    铁道一天天向北,一天天深入,游牧民族恶梦到来,突然间他们发现那穷凶极恶的华族无时不刻地在进攻进攻再进攻。他们根本没有喘息地机会。

    要么顺从,彻底汉化。

    要么,就男丁全部死光光,女的为奴!

    不信邪的部族拿起刀箭,与帝国军PK,结果统统完蛋。

    聪明的部族忙不迭地跪下迎接征服者。并且这样的聪明人越来越多。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臣服,困扰中原王朝地边患成为了历史,军事的作用不再是进攻而成为了威慑,欧亚大陆桥成为了东西方往来的要道,同时帝国沿铁路线大力投资。建设出一条开发走廊。

    帝国的拓荒者和外族的臣服者聚合起来。凭托铁路线,在长城以北沿途新建20来个50万人口左右的城市生活圈(含日耳曼、东北地区)。

    神州地地东南部和中部人口增多,进入了城市化,导致资源开始紧张,并不是说不能生存下去。而是说分配给新成长的人口的土地开始匮乏。

    本来还不至于这么紧张,原因很多,有皇帝过于慷慨,大力赐予臣下以土地,在特定的战争年代里,功臣辈出。赏赐沉重。占据了不少土地。另外就是皇帝过于发达的功能,令到其皇子皇孙数目众多。封赐地土地自然也少不得。

    按“(周)文王百子而贤”,本朝皇帝是贤之又贤,据不完全统计,皇帝共有子六百七十二名(截至今天为止),另有公主七百一十二名,皇子公主们也生育,以一个亲王(公主)封地三千亩地为基准,还有加恩,就是说一个亲王封地超过三千亩,占据了大量地良田好地。

    民间每户授田百亩,传长子,不得拆分,帝国的田亩制度是大生产,如亲王封地当然不会是亲王殿下亲自下地种田,而是成立了耕种公司去耕作,每户授田只是由一户少量人口承担,不将百亩地分成十份由十人耕作,主要是科技的发展,作物需要打量的时间短、有充足的畜力及优良地农具帮助及基础设施做得好。

    另外,每户农田广泛地实行了轮耕制,并不是越勤奋越好,如果不得官府的允许,一户人家将其百亩授田全部种上了庄稼,是要被处罚的!最少得留出二十亩地的休耕地,进行养田,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令老农们深恶痛绝的就是皇帝大搞什么“环保”,如不得在江河边筑堤要地,划出的保护区不得开发,各地绿化面积和水体面积最少达至50%,这是条红线,超标者地官员摘乌纱帽,离谱到市区中心居然有原始森林?!曾经试过在南方某城市野生老虎大模大样地从围困在城市里地森林中跑到街上闹喧的事。

    早期,城市居民享受“土地福利”,就是官府在城市周边分配给居民十亩地作为度假之用,可传子不得出售,以后“土地福利”逐渐减少,五亩、二亩地分出去到最后无地可分了。

    帝国大力鼓励生育,同时屠杀外族运来女人分配给自己地男丁,一个男人拥有一妻二妾,生育十个子女是平常事,如此人口增多,无地可分。

    城市化中培训了相当一部分人口成为城市居民,他们靠打工谋生,不再啃土地刨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