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隋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六 志第十一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和,百司行用,终于大象之末。其律黄钟,与蔡邕古籥

    同。

    十二、宋氏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分四厘。

    钱乐之浑天仪尺。

    后周铁尺。

    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

    此宋代人间所用尺,传入齐、梁、陈,以制乐律。与晋后尺及梁时俗尺、刘

    曜浑天仪尺,略相依近。当由人间恒用,增损讹替之所致也。周建德六年平齐后,

    即以此同律度量,颁于天下。其后宣帝时,达奚震及牛弘等议曰:

    窃惟权衡度量,经邦懋轨,诚须详求故实,考校得衷。谨寻今之铁尺,是太

    祖遣尚书故苏绰所造,当时检勘,用为前周之尺。验其长短,与宋尺符同,即以

    调钟律,并用均田度地。今以上党羊头山黍,依《汉书·律历志》度之。若以大

    者稠累,依数满尺,实于黄钟之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小稀,实于

    黄钟之律,不动而满。计此二事之殊,良由消息未善,其于铁尺,终有一会。且

    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

    旱之差,地有肥瘠之异,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案许慎解,秬黍体大,本异于常。

    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即是会古。宾籥之外,才剩十余,此恐围径

    或差,造律未妙。就如撼动取满,论理亦通。今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

    仪,尺度无舛。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明先王制法,索隐钩深,以律计

    分,义无差异。《汉书·食货志》云:“黄金方寸,其重一斤。”今铸金校验,

    铁尺为近。依文据理,符会处多。且平齐之始,已用宣布,今因而为定,弥合时

    宜。至于玉尺累黍,以广为长,累既有剩,实复不满。寻访古今,恐不可用。其

    晋、梁尺量,过为短小,以黍实管,弥复不容,据律调声,必致高急。且八音克

    谐,明王盛范,同律度量,哲后通规。臣等详校前经,斟量时事,谓用铁尺,于

    理为便。

    未及详定,高祖受终,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等,久议不决。既平陈,

    上以江东乐为善,曰:“此华夏旧声,虽随俗改变,大体犹是古法。”祖孝孙云:

    “平陈后,废周玉尺律,便用此铁尺律,以一尺二寸即为市尺。”

    十三、开皇十年万宝常所造律吕水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一寸八分六厘。

    今太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是万宝常所造,名水尺律。说称其黄钟律当铁尺

    南吕倍声。南吕,黄钟羽也,故谓之水尺律。

    十四、杂尺赵刘曜浑天仪土圭尺,长于梁法尺四分三厘,实比晋前尺一尺

    五分。

    十五、梁朝俗间尺长于梁法尺六分三厘、于刘曜浑仪尺二分,实比晋前尺

    一尺七分一厘。梁武《钟律纬》云:“宋武平中原,送浑天仪土圭,云是张衡所

    作。验浑仪铭题,是光初四年铸,土圭是光初八年作。并是刘曜所制,非张衡也。

    制以为尺,长今新尺四分三厘,短俗间尺二分。”新尺谓梁法尺也。

    ○嘉量

    《周礼》,蠙氏“为量,鬴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

    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概而不税。其铭曰:时

    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春秋左氏

    传》曰:“齐旧四量,豆、区、鬴、钟。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鬴。”六

    斗四升也。“鬴十则钟”,六十四斗也。郑玄以为方尺积千寸,比九章粟米法少

    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祖冲之以算术考之,积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尺

    而圆其外,减傍一厘八毫,共径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秒二忽有奇而深尺,即古斛

    之制也。《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积二千七百寸。米一斛,积一千六百二十寸。

    菽荅麻麦一斛,积二千四百三十寸。此据精粗为率,使价齐而不等。其器之积寸

    也,以米斛为正,则同于《汉志》。《孙子算术》曰:六粟为圭,十圭为秒,十

    秒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应勋曰:“圭者自然之形,阴阳之始。四圭为

    撮。”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汉志》曰:“量者,籥、合、升、斗、斛

    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

    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

    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圆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