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史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易》曰:“上古结绳以理,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儒者云:“伏羲氏始

    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又曰:“伏羲、神农、黄帝

    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言常道也。”《春秋传》载楚左史能读三坟、五典。《礼记》曰:“外史掌三皇、

    五帝之书。”由斯而言,则坟、典文义,三、五史策,至于春秋之时犹大行于世。

    爰及后古,其书不传,惟唐、虞已降,可得言者。然自尧而往,圣贤犹述,求其

    一二,仿佛存焉。而后来诸子,广造奇说,其语不经,其书非圣。故马迁有言:

    “神农已前,吾不知矣。”班固亦曰:“颛顼之事,未可明也。”斯则坟、典所

    记,无得而称者焉。右说三坟五典

    案尧、舜相承,已见坟、典;周监二代,各有书籍。至孔子讨论其义,删为

    《尚书》,始自唐尧,下终秦穆,其言百篇,而各为之序。

    属秦为不道,坑儒禁学,孔子之末孙曰忠,壁藏其书。汉室龙兴,旁求儒雅,

    闻故秦博士伏胜能传其业,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受焉。时伏生年且百岁,言不可晓,

    口授其书,才二十九篇。自是传其学者有欧阳氏、大小夏侯。宣帝时,复有河内

    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与伏生所诵合三十篇,行之于世。其篇所载年月,

    不与序相符会,又与《左传》、《国语》、《孟子》所引《泰誓》不同,故汉、

    魏诸儒,咸疑其谬。

    《古文尚书》者,即孔忠所藏,科斗之文字也。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始得之

    于壁中。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增多二十五篇,更以隶古字写之,编为四十

    六卷。司马迁屡访其事,故多有古说。安国又受诏为之训传。值武帝末,巫蛊事

    起,经籍道息,不获奏上,藏诸私家。刘向取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脱误

    甚众。至于后汉,孔子之本遂绝。其有见于经典者,诸儒皆谓之逸书。王肃亦注

    《今文尚书》,而大与古文孔传相类,或肃私见其本而独秘之乎?

    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始以孔《传》奏上,而缺《舜典》一篇,乃取肃之

    《尧典》,从“慎徽”以下分为《舜典》以续之。自是欧阳、大小夏侯家等学,

    马融、郑玄、王肃诸注废,而古文孔传独行,列于学官,永为世范。齐建武中,

    吴兴人姚方兴采马、王之义以造孔传《舜典》,云于大航购得,诣阙以献。举朝

    集议,咸以为非及江陵板荡,其文入北,中原学者得而异之,博士刘炫遂取此一

    篇列诸本第。古今人所习《尚书·舜典》,元出于姚氏者焉。右说《尚书》

    当周室微弱,诸侯力争,孔子应聘不遇,自卫而归。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

    于太史氏,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自隐及哀十

    二公行事。

    经成以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传,明夫子不

    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当世君臣,其事实皆形于传,故隐其书而不宣,所

    以免时难也。

    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邹氏无

    师,夹氏有录无书,故不显于世,汉兴,董仲舒、公孙弘并治《公羊》,其传习

    者有严、颜二家之学。宣帝即位,闻卫太子私好《穀梁》,乃召名儒蔡千秋、萧

    望之等大议殿中,因置博士。

    平帝初,立《左氏》。逮于后汉,儒者数廷毁之。会博士李封卒,遂不复补。

    逮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奏请重立学官。至魏、晋,其书渐行,而二《传》

    亦废。今所用《左氏》本,即杜预所注者。右说《春秋》。

    又当春秋之世,诸侯国自有史。故孔子求众家史记,而得百二十国书。如楚

    之书,郑之志,鲁之春秋,魏之纪年,此其可得言者。

    左丘明既配经立传,又撰诸异同,号曰《外传国语》,二十一篇。斯盖采书、

    志等文,非唯鲁之史记而已。

    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侯、卿大夫之世,终乎秦末,号曰

    《世本》,十五篇。春秋之后,七雄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

    汉兴,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右说《左传》。

    孝武之世,太史公司马谈欲错综古今,勒成一史,其意未就而卒。子迁乃述

    父遗志,采《左传》、《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

    上自黄帝,下讫麟止,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