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枪地基本要求。
对于支持俄国反叛势力。这项工作将会由内务部来完成。在西伯利亚内务部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个仇视布尔什维克政府地沙皇旧部。而在中亚地区只要有点规模地反叛势力内务部都会支持——西伯利亚虽然广袤。但是人口数量决定了要想扶植一个长久存在地政权就必须要集中扶植一个。若是像中亚那样搞“多头”会被初步稳定下来地俄国苏维埃政府轻易地各个击破。
列入内务部视线地所谓“白俄匪军”地领导人名单一大串。然后根据其活动和影响地范围最终决定到底支持哪一个。邓尼金、高尔察克、尤登尼奇等人赫然在列。而高尔察克则成为中国支持地主要地目标。当然内务部也对高尔察克进行了全面分析地结论却是非常不佳。只是没有更好地选择。
当中国将注意集中到俄国身上的时候,七月四日奥匈帝国陆军中的一个团在后方兵变,但政变未遂——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开端匈帝国已经严重透支,这次兵变则是这种严重透支国家元气最激烈的表现。根据内务部的情报表明,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内部都不是很稳当在中国断绝同德国的关系后,同盟国的物资补给则更加困难,国内的境况也每况愈下,国内四处酝酿着革命的空气,在这点上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更加明显。
不过在战争问题上中国持了一如既往的缄默,只是中国继续加强内部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随着战争进入尾声,虽然协约国在中国的订货依旧不少,而且因为物价上涨的因素成交量甚至上升是战争结束已经是大势所趋,战争结束后中国的相关企业该如何转型,如何来消化目庞大的失业工人。
关于如何安置失业工人的问题,谭延从五年前战争尚未爆发的时候就已经着手考虑,而事实证明他的某些想法是有些杞人忧天了——这五年来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工人阶层扩张速度最快的时期,繁荣的战争产业促进了中国工人阶层规模的扩大,同时也造就了相当数量的“中产阶级”。以目前中国工人的收入水平而言名中国工人的收入在租房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过得非常宽裕,并且有能力支持一个孩子上大学——这完全得益于谭延一力推行的《劳动保障法》及其相关企业法规的制订,虽然中国的劳资纠纷依旧存在,但绝对不会到达罢工这个水平。
在谭延看来战后的和会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大,无非是全球殖民地再分配的问题中国已经在开战之初便通过贸易交换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的所有殖民地,并且还通过政治交换从协约国手中获得了两个太平洋群岛些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是对中国日后的全球布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唯一遗憾的便是在战争期间由于谭延过于谨慎不肯贷给协约国或是同盟国贷款协约国战后的经济命脉控制力度不如美国,不过福兮祸所倚国手中控制着三十亿对协约国的巨额贷款在战后要承担来自协约国更大的政治压力,中国的七亿华元对协约国的贷款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中国也就成了英法两国一个不大不小的正常债权国。
八间根据内务部的报告,德国政府正在试图和协约国政府接触,德国虽然击沉了中国的人道主义船只,引发了中国撤侨中断中德之间的贸易,但是中德之间的外交关系一直还是保留的,而德国也是投桃报李对留在德国的中国人并没有为难,德国政府便是想要通过中国来建立与协约国之间的联系通道。谭延的倾向也是积极促成德国与协约国媾和—做为调停人若是调停成功将会有巨大的政治收益,即便不成功对中国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会因此提高国际声望,这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谭延没有理由拒绝。
德国看不到胜利是有充分理由的,美的加入虽然现在看不到什么效果,但是自美国加入战争初期被协约国下了绊子白白打残了两个师之后,协约国立刻采取低姿态迎合美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国登陆欧洲的士兵多达二十万人——这一次美国人充分吸取了教训,这些军队牢牢的掌握在美**官的控制之中,不经过充分的训练不会走上战场。英法自然是理亏于前对此最多是抱怨,不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美国就可以动员如此多的兵源并且登陆欧洲,这不能不说美国的战争潜力巨大。
根据内务部得的情报显示,在美国本土
内便建立起数座大兵营专门来训练新兵,可以想象甚至是百万的美国士兵登陆欧洲战场的情景。当然新兵和老兵有着不小的差距,就算是中国士兵到了欧洲战场也很难说是那些百战千劫后幸存下来的老兵的对手多是靠武器装备来顶住,可是中国陆军的武器装备与欧洲战场上出现的武器还远未到达形成代差的程度。
从美国参战可以为协约国提供近乎无限的兵源与无限的战略物资来看,德国在这个时候选择媾和退出战争是非常明智的。如果说德国迫于美国参战而有了选择退出战争的心思,那么像奥匈帝国这样的重要的伙伴退出战争则是国内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然奥匈帝国也不会发生小规兵变。
还有一件事令谭延感到非常警惕的是美国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流感病例,发病时间非常快,而且死亡率明显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