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黑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作品相关 经脉学摘选(不喜的朋友请跳过)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2.1.针灸学的概念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别提示:针灸学不能等同于针灸疗法。针灸学是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针灸的历史源流、基本理论、操作技能、作用机制和防治疾病的规律;针灸疗法只是一种治疗方法,注重针灸操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2.针灸学的特点

    a).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b).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60年代,电针治疗仪广泛用于针灸临床;

    70年代,激光治疗仪问世;

    80年代,出现了品种繁多的微波针、电磁针、生命信息治疗仪等;

    70年代后,对针刺镇痛、针刺麻醉原理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几乎运用了当代最新科

    技成果,包括最新的边缘学科和最现代化的手段,如红外线热象图、超声波、经络电

    学特性探测、化学示踪、声信息探测、超微弱冷气测定、辐射场照相等技术。

    c).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TO就列出适宜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名称。目前据

    统计,可用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300种,其中对100种左右的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

    d).操作方便,经济安全

    2.3.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a).经络腧穴理论:重点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61个经穴和38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

    b).刺灸法:重点介绍毫针刺法,另对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也给予系统的介绍。

    c).针灸治疗:介绍针灸学的常用辨证方法,针灸的治疗原则、处方规律和78种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手太阴肺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属肺。从肺系(3),横出腋下,下循臑内(4)行少阴(5)、心主(6)之前,下肘中,循臂内(7)上骨(8)下廉(9),入寸口(10),上鱼,循鱼际(11),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注释】

    (1)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2)胃口——《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3)肺系——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4)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5)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6)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7)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

    (8)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9)廉——指侧边而言。

    (10)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11)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1),风寒: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2),甚则交两手而瞀(3),此为臂厥(4)。

    是主肺所生病者(5):咳,上气,喘喝(6),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7)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8);气虚(9)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10)。

    【注释】

    (1)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2)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