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现有40余种版本,并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世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
《针灸大成》影响最为深远
1.4.针灸学由兴盛走向衰落(清朝至民国)
清朝前期针灸学继续有所发展。公元1742年吴谦等人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清朝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
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从此针灸医学开始走向衰退。但针灸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至今仍为针灸学教材所采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将废止中医案搁置起来。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而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是其代表人物。
1.5.现代针灸学飞速发展时期(建国至今)
延安时期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了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建国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中医事业的措施。
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今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
随后《针灸学》列入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70年代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的“针刺麻醉”针刺麻醉: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依据经络脏腑理论和针刺镇痛临床经验,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针麻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针麻的实践与研究于1958年发端于中国,60年代中期被确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其后有30多个国家先后开展了针麻的临床和原理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空前的反响。
1987年11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针灸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针灸学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1.针灸学的概念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别提示:针灸学不能等同于针灸疗法。针灸学是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针灸的历史源流、基本理论、操作技能、作用机制和防治疾病的规律;针灸疗法只是一种治疗方法,注重针灸操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2.针灸学的特点
a).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b).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60年代,电针治疗仪广泛用于针灸临床;
70年代,激光治疗仪问世;
80年代,出现了品种繁多的微波针、电磁针、生命信息治疗仪等;
70年代后,对针刺镇痛、针刺麻醉原理和经络实质的研究几乎运用了当代最新科
技成果,包括最新的边缘学科和最现代化的手段,如红外线热象图、超声波、经络电
学特性探测、化学示踪、声信息探测、超微弱冷气测定、辐射场照相等技术。
c).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TO就列出适宜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名称。目前据
统计,可用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300种,其中对100种左右的病证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
d).操作方便,经济安全
2.3.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a).经络腧穴理论:重点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61个经穴和38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
b).刺灸法:重点介绍毫针刺法,另对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也给予系统的介绍。
c).针灸治疗:介绍针灸学的常用辨证方法,针灸的治疗原则、处方规律和78种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手太阴肺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属肺。从肺系(3),横出腋下,下循臑内(4)行少阴(5)、心主(6)之前,下肘中,循臂内(7)上骨(8)下廉(9),入寸口(10),上鱼,循鱼际(11),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