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原来乐队的哥们儿告诉我他在新浪看到了关于这个小说的专题:http://blog.sina.com.cn/lm/book/index.html
http://blog.sina.com.cn/lm/book/index.html还有幸被放在了头条。这可能和诸多对这个小说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们有关,无论是褒还是贬,我也没有力气再大喊大叫了。这些天,工作压力特大,另外,要换个安静的住处
不过,还是要对所有朋友说声谢谢,没有你们,就没有抗太阳,也没有《我和一个日本女生》。至于好坏,无须争辩了,大家心里有杆秤谢谢!——
《我和一个日本女生》:爱如行云性似流水
文/韩浩月
很长时间没有读网络小说,不是因为对网络小说丧失了信心,恰恰相反,正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在网上风生水起、迎来它的黄金时代时,我认为,有必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当《我和一个日本女生》以整齐清洁的版式储存在我的电脑桌面上时,有整整一周的时间,没有选择打开它。
这段时间在看《和青春有关的日子》,深夜里常为那些在屏幕里渐渐鲜活、仿佛成了身边朋友的人物微笑。这部电视剧,是阿拉丁推荐的,我相信朋友的选择,事实上也是,那些发生于60年代人身上的故事,仍然能够让晚一个年代出生的人心为之所动。《我和一个日本女生》说的应该是80年代人的故事,在迅速阅读掉这本电子文本的小说后,有一个感觉,我们的青春何其相似。
这里所说的我们,是包含60、70、80年代人的。作为一个70年代人,在一个巧合的时间,碰巧接触到了前后两个年代人的作品,片刻之间,所谓代际差异及隔阂恍然打通。青春是什么,激情,迷惘,压抑,爆发,真诚,依恋,骄傲,自卑,莽撞,放纵……里面的内容太多太多。所以有人形容《我和一个日本女生》属于垮掉一代的作品时,我并没产生认同感,要说垮掉,叶京在《和青春有关的日子》所表现得已经足够多,要说残酷,慕容雪村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所表现的残酷已经是网络小说的一个顶点。作为描写80年代人生活的小说,感官成了《我和一个日本女生》的主要表现方式,但通过那些活色甚至赤裸的文字,仍然发觉隐藏于文字背后这三代人的青春特质。
《我和一个日本女生》充斥着铺天盖地的性爱描写,这让人在加快阅读速度的同时,也不由疑惑,这部文字多达50余万字的小说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这部写完第一季要开始第二甚至第三季的小说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在贾平凹、王小波的作品中,很多读者已经经历了那种细密的、敏感或粗犷的、令人愉悦或窒息的性爱文字的洗礼,后一批网络读者,恐怕也在《成都》之后掀起的一批网络文字潮中对这一代人的性、情有所了解,所以,《我和一个日本女生》并不新鲜,它常给你一种阅读的熟悉感。
我感兴趣的是它背后的内容,它与早期王朔、后期慕容雪村等人在处理情爱文字上的差别。显然,这种差别是不能用细微这个词来形容的。以我个人角度而言,还是倾向于王朔写爱情的风格,那种隐于纸后的、跃跃欲试的情欲是含蓄的、唯美的、纯情的,包括叶京的电视剧,都是类似的风格,在60年代人中,情爱还是隐含于文艺的下面,吉他、自行车、单身宿舍、打架、贫嘴……这些都还是表达爱情不可缺少的借体。到了慕容雪村那里,似乎只剩下贫嘴了。而在《我和一个日本女生》中,贫嘴都省下了,一切都是直奔主题。这可能是令“前辈们”心理复杂的一个变化,他们也许只能在某个时刻,用怀旧的口吻说,我们那些远去的值得怀念的青春啊。
《我和一个日本女生》作者显然受前辈作家影响颇深,在语言的流利程度上无比挑剔,这么流畅的语言单单用来写性爱小说,似乎是种浪费。但也偶有露怯的时候,比如文字上偶有幼稚之处,好像一个伪装成熟的大男孩暴露了真实的年龄,这种露怯,让这个行云流水般描写性爱的小说撞在了礁石之上,激起的水花,真实,脆弱,却也绚丽。
PS:感觉一堆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