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朱厚照当皇帝快一个月了。
孝宗陵墓已选好,就定在施家台,名为泰陵,由司马真人礼部右侍郎王华等人查看过后,确认风水没有任何问题,于是正式开建陵墓。
按照泰陵修建计划,地下玄宫大概四五个月内建工,至于地上建筑,则需要九个月到一年时间来修建。
也就是说,在泰陵玄宫修建完毕前,朱祐樘不会下葬,不过灵堂会迁出乾清宫正殿,转移到后庑,乾清宫将作为新皇的起居宫殿使用。
朱厚照当皇帝这一个月,除了临幸几个小宫女,给自己老爹定下陵墓,别的事基本就没他份儿了,他对这种生活状态非常不满,感觉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主,太过憋屈。
朱厚照身边的人,没几个有真本事,张苑戴义等人,根本无法做到跟刘健和李东阳等人抗衡,朝廷大小事情都被内阁掌控。
二月初三,朱厚照会见朝臣,谈及两方面内容。
第一项涉及西北军务,蒙古亦思马因部仍旧频频犯边,之前孝宗所定和谈之议,并未转达给朱厚照知晓,而朱厚照骨子里从来不想跟别人和谈,在他看来,这种面临外辱的战事就应该打到底,这种看法跟刘健李东阳意见相仿。
刘健在西北用兵上主张抵御外敌于国门之外,倒不是刘健主战,而是因为这涉及到孝宗驾崩新皇登基,朝廷需要一场外战的胜利来奠定大明声威。如今西南战事已平息,不可能重燃战火,那就只有在西北战场做文章。
朱厚照的主张跟刘健不谋而合,如此一来西北战事已到不用商议的地步,必然要以武力来说话。
谢迁作为孝宗时朝廷与鞑靼和谈的少数知情者,而且还是主导和谈之人,心里不由带着几分着急,但他又不能跟朱厚照详细说明此事,只有先装糊涂,准备私下再跟朱厚照奏禀。
朝堂上第二项商议事项,是在北方推广新作物。
这是根据南方广东福建两地官府奏禀的情况,由户部发文,交由内阁审核,再拿到朝堂上商议。
因为头两年广东和福建两省大面积推广新作物,使得玉米和番薯在南方栽种面积逐渐增加,百姓认可新作物,以至于玉米番薯辣椒等推广速度非常快,如今沈溪在没有经过朝廷审批的情况下,在西南六省也大力推广栽种。
至于江北之地,距离朝廷中枢太近,新作物的种植受到严格管制。
朱厚照道:“既然外来作物能让我大明百姓受益,为何不大力推广?刘少傅,这件事就交给你负责,务必在江水以北,推广这几种作物,如此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刘健出列奏禀:“陛下,老臣认为,新作物当在南方先行试验,不可轻易推广到北方。外来之物必有妖邪,此等作物未经百姓长期食用验证,如何能做到让人放心栽种?若是几年后,土地板结,肥力耗尽,粮食绝收,我大明百姓很可能要因此挨饿受冻……”
每一桩新事物推广,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那些老古董,对于新生事物必然先将其妖魔化一番,要等实践证明后才逐渐认可。
就好像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新作物,这些东西暂时不会被作为主要食物,而刘健等人也怕这些作物有什么未知的风险,比如说令土地在未来几年由熟变生,或者百姓长期食用会有什么毒副作用……
说白了,一切都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人们的谨慎本身没有问题,沈溪之所以敢推广这些作物,是因为他知道经过未来几百年耕种,已证明这些作物无毒无害,甚至养活了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在有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情况下,沈溪展开推广没什么问题。
而刘健和李东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阻挠大规模推广,也没有任何问题。
孝宗朝百姓在不耕作新作物的情况下,基本能做到温饱,推广新作物在朝臣们看来意义不是很大,在刘健李东阳这些思想保守的老臣心目中,既然百姓耕种传统作物便可以做到养家糊口,何必冒着未知的风险费心费力去推广新作物,反倒有可能影响百姓民生呢?
朱厚照道:“百姓现在日子过得很清苦,朕认为推广新作物还是有其必要的……刘少傅,这件事朕已经决定了,你不会是故意跟朕唱反调,让朕为难吧?”
“嗯!?”
刘健没想到朱厚照会在这个问题上展示如此强硬的态度。
尽管萧敬在旁边拼命给朱厚照使眼色,希望朱厚照能维护一下刘健这位大明首辅的面子,但朱厚照视熟视无睹,他一旦任性起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此时他一心想以此证明自己可以在朝堂上当家作主,而不是事事听从别人的意见。
刘健舒了口气,道:“陛下既然如此决定,老臣附议,但在北方各省,推广面积不可骤然增加,需逐步推广!”
朱厚照立即感受到决策的快乐,非常满足,顿时觉得刘健顺眼多了,他故作沉思状,半晌后才道:
“刘少傅说得有理,直接推广开来,确有不妥之处,那就逐步推广,先让部分百姓耕种一下试试,如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