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有事吗”朱祐樘咳嗽两声,正准备整理好奏本到后庑休息,抬头才现李东阳没走。
“陛下,臣有事要奏。”
李东阳神色间有些为难。
朱祐樘微微蹙眉,显得有些无可奈何显然他错会了李东阳的意思。之前一年多时间里,李东阳跟弘治皇帝上奏乞老归田不是一次两次,这让皇帝一阵心烦意乱。
你看看刘大学士,已经七十岁,人家请个病假什么的也就算了,你再看看马文升,已经快八十了还在为国效命。
你说你才五十多岁,如此“年轻”居然没事就跟朕提乞老归田,话说你不就白人送黑人心里不痛快吗又不是朕把你儿子害死的,你过继了儿子到名下,朕不也赐他入国子学读书,将来可荫庇得官
朱祐樘正待出言安抚,李东阳主动解释:“陛下,是太子学业之事。”
“哦”
听到是自己儿子学业的问题,朱祐樘这才谨慎起来,“太子近来学业有所进步,朕心甚慰。”
李东阳还没说是什么事,朱祐樘先给他打了剂预防针朕觉得儿子最近大有进步,你别唱反调扫朕的面子
李东阳叹道:“陛下,据老臣所知,太子平日里在读一些来历不明的书籍,恐走上斜路请陛下御览”
朱祐樘皱眉。在他看来,书是学知识所用,如果宣扬歪门邪道,不可能成书朱祐樘自小到大从未读过儒家正统教育之外的任何书籍,是以觉得非常诧异。
李东阳将怀中的几册书呈递朱祐樘面前,朱祐樘问道:“这是”
“回陛下,这是詹事府王右庶子从太子桌案上得来的书籍,翻阅后认为实在不堪入目,有伤风化,除了会耽误太子的学业外,还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具体之事,所列如下”李东阳赶紧把王华的奏本转呈。
朱祐樘心情一阵烦躁,李东阳上来就数落他的“宝贝儿子”,一时间让他面子上过不去,当下摆摆手:“朕知道了,待朕查验后,再行定夺”
李东阳还想说什么,但见皇帝面容疲惫,脸色蜡黄,手抖得厉害,似乎病得不轻,本来还有规劝太子的话只能咽回去,行礼道:“老臣告退”
李东阳退出乾清宫时,不由回过头看了一眼,只见朱祐樘正在翻看他刚上呈的那些“邪书”,心里放宽心了一些,心想:“陛下虽龙体有恙,但还是关心太子,不会容许太子学业荒驰。”
朱祐樘根本不关心儿子平日看什么书,只是心情郁结,随便把手头上的书翻来看看,只是看了一小段,便不由轻叹一句:“倒是几分文采。”
沈溪所写武侠,虽然在对话中大量采用俚语,但句子和段落之间结构严整,故事往往开篇便引人入胜。
朱祐樘之所以心情不佳,一来是因为疾病带给身体的不适,二来则是皇后怀孕身边没人作陪,把他给憋坏了,突然见到如此有趣的武侠,忍不住继续看了下去。
朱祐樘看的是,这部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恩怨和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故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众多,历史背景广泛,武侠战役庞大,想象力,堪称武侠中的丰碑。
对于皇帝来说,民间之事最令他好奇,那些读书人或许拘泥于礼法,可皇帝不需要,皇帝是天底下最不用讲规矩的,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规矩。至于“王化”、“礼仪”这些,皇帝根本不在意,他更在意的是书籍内容是否精彩好看。
建昌伯张延龄在家中闷了大半个月,突然宫里面传来消息,弘治皇帝要他进宫,张延龄生怕皇帝姐夫责问他强抢民女的事,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宫,来到乾清宫时,却见皇帝正聚精会神看书,张延龄低着头上前行礼:“臣参见陛下。”
这句话弘治皇帝根本就没听到,张延龄又行礼问安一次,皇帝这才抬起头来。
“建昌伯”
朱祐樘怔了怔,才想到是自己把小舅子叫进皇宫来的。
张延龄行礼:“不知陛下传召,有何交待”
朱祐樘本来心情无比烦闷,想让张延龄找一些乐子,其实是暗示张延龄送女人进宫。
朱祐樘以明君自居,但他并不希望身边全是刘健、马文升这样的耿直大臣,大臣越耿直待人就越刻薄,成天听他们提一些教条一样的东西让他觉得心烦,需要有几个“会做事”的,比如张氏兄弟这样善于察言观色且什么都敢干的人来替皇帝“分忧”。
这也是为何朱祐樘明明知道两个小舅子私生活极其糜烂不堪,民间风闻臭不可闻依然重用的根本原因。
“朕暂且无事,你先回去。”朱祐樘道。
张延龄不由莫名其妙,自己大老远进宫来一趟,皇帝什么事都没说就让我回去,这情形透着一抹诡异
难道陛下是让我自己琢磨一下有什么事,为他排忧解难
“爵爷,您请。”
近侍太监过来恭送张延龄出宫。
等张延龄到殿门口转身时,跟李东阳一样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