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做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一节第二次考举(2)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答的试题,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发奋读书,誓要成为颜异第二。

    也就是第三次的题目,稍微难了一些,至于那道算术题,则是愁掉了许多人的头发。

    然而,任何事情,再怎么难,一旦被人公之于众,群策群力之下,就再非难题了。

    时下,不知道多少学派、家族都在潜心研究那道试题。

    刘彻不知道这些,但他却知道,一次性要录取数百人,而且进的都是国家机构,担任基层或者中层官吏的考举,肯定不能跟去年一样了。

    去年的考举,他靠着先知先觉和熟知人物,可以从士子里选那些被历史证明过一定能成才的人才,所以,成绩才这么好。

    而今次考举,不仅仅录取人数暴增。而且,关键是,这些人都是要去担任许多关键位置的官吏。

    录取一个两个草包。还可以解释成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大面积的草包,那就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是以,这次考举,在试题方面,要能做到有专业性和目的性,淘汰掉那些不适合当官的家伙。

    当然,因为录取的都是要去办实事的中下层官吏,所以。考什么诗书经典,那是大炮打蚊子,在素质上,还是得跟上次一样,识字、会算术,逻辑清楚,思维清晰就够了。

    又不是选宰相,还得看能不能熟背经典。

    更不是选博士,没人要求录取的都是饱读诗书,在一方领域有着权威的大能。

    这么想着。刘彻就问道:“诸卿以为,今次考举,该当如何”

    刘彻这话一出。作为考举的受益人,颜异等人相互对视一眼,无论他们出身何派,但,他们的身上永远打着考举的标签。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考举。

    他们这些人,永远是考举的卫道士

    因此,颜异、宁成、郑当时、主父偃四人立即出列拜道:“臣等以为,考举,事关重大。当仔细斟酌,定下方针步骤。再选名师博士,总揽百家。出题选士”

    要说民间没有考举的坏话,那是骗人的。

    最起码,现在坊间流行的那句“如此简单,我上我也行”深深的刺激了颜异等人。

    谁愿意被人如此轻慢

    自古以来,文人之间的斗争,比战场上的厮杀还激烈。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和清名,颜异等考举众早就私下里有过共识,下次考举,题目一定要请名师出题不可再让世人轻慢考举。

    刘彻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情况,他闻言,皱了皱眉头,挥挥手道:“又不是选三公九卿,选的俱是具体办事的佐吏,因此,实干为先,诸卿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样为国家选好人才”

    这次考举,刘彻目测,大概可能有上万人来到长安参考。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这一次将齐聚长安。

    因为不同后世的科举。

    科举要经过乡试、院试,从秀才、举人什么一路打怪升级,最终取进士,成就官位。

    而考举,则没有筛选的程序,只要是个读书人,家里有钱,出得起盘缠的,都可以来长安参考。

    这其中利弊,刘彻也权衡过。

    最终,刘彻认为现在的模式,利大于弊。

    最起码,考举选出来的人,更有可塑性和发展前途,比起科举选出一帮子原教旨主义,读书读傻了的清流强太多了。

    刘彻一直认为,同样一个人,读二十年书,然后取中进士,与读十年书,然后做十年佐吏,最后同样主政一方,最终两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别

    就连贪污,后者都比前者更有技术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杰汇聚长安,由此还能带动长安的经济发展。

    与之相比,付出的安保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颜异等人见到刘彻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

    只能问道:“敢问家上,今次考举,定在何时”

    刘彻笑了一声,答道:“暂时还未定下时间,不过,大抵当在七八月间,至迟不会晚于今岁岁末”

    刘彻计划,逐渐的将考举定期化、长期化和制度化,使之逐渐取代举荐制度和赀官制度。

    刘彻可是有着野望,在将来,所有的低阶官吏全部自考举出。

    这样,就可断绝门阀世家的出现可能。

    刘彻想了想,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道:“太尉前日上书天子,请求今岁,立武考举,为军中选五十位队率,诸卿,也好好想一想,怎么样才能在考试这个框架里,选出五十位堪用的队率”

    周亚夫想通过考举模式来选用中层军官,早不是什么新闻了。

    自去岁以来,周亚夫就一直在积极推动此事,寄希望通过考举的模式,选出足够合用的年轻军官,完成他的那个骑兵化的梦想。

    而武将不同文官。

    文职工作,识字算术合格,脑子不傻,基本就能善任,即使笨一点,只要够勤奋,也能弥补。

    当初,曹参主政汉室,就专门任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