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子风流之采偷双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十七章 曲夺芳心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寻着琴音我已经来到了弹琴人之处,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她们五女居然在这里。难怪一大早起来不见人影了,都跑在这里来了,只见她们五女在这个凉亭里面随便找一处地方坐着正专心的听着那曲子。我往弹曲人的地方望过去,我呆了,不是因为她有什么无比的容貌,因为她用面纱把脸部遮挡住了,我看不清佳人容貌。但她的一身雪白如雪的衣服配在她的身上是那么的完美无缺。在从她的气质当中我可以感觉到她犹如莲花一样的清纯高洁,更像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仙子落下凡尘。

    一曲作罢,其他诸女还在回味无穷。我的那充满磁性声音响起来说道:“这位小姐的一首‘高山流水’弹的恰到好处,让人听了有种绕粱三日的感觉,实在是另小生佩服。”“啊。”柳月梅那五女突然听到我这个非常熟悉的声音都惊叫出声。而那个白衣女子好象早已知道我的到来,对于我的出声并不感到惊讶。但是白衣女子身后的一名女子对于我的出声而打断在沉浸在美妙音乐当中可是非常的愤怒。但举目抬头看见我的容貌都微微的楞了一下,马上清醒,但好象对我更敌视了。

    我没有理五女,心里想到‘怪不得这几天老是看不见五女,原来都来这里了,哼,你们居然知道这里有个美女都不给夫君介绍认识一下,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们。呵呵,当然在床上了。看我不把其他三女也收了,就当你们做错事情的惩罚吧。’我在那里YY的想,不经意间嘴角浮起一丝淫笑。突然一个带点愤怒的说话声把我惊醒了,只听她道:“你很懂音律吗?你知道高山流水讲的是什么吗?你知道这首曲子的曲意吗?你知道打断人家正在回味这首曲子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吗?你以为你生的一副好皮囊就自认为了不起吗?我平生最讨厌的就是你这种不懂装懂的人了。”而说这些话的人自然是那白衣女子身后的女子了。我微微的错愕着,我实在搞不懂她怎么这样争对我。简直把我当成登徒子了吧。还有一点我实在弄不懂,凭我的样子就算我把那独特的气质收了起来,也可能迷倒万千少女。可是她不但没反应还怒目相视,使我得出一个结论她讨厌男子,而且越帅的越讨厌。真是可怜她的花容月貌了,不过等哥哥心情好,有空就把你收了。我又在那YY的想着了。那个伶牙利齿的女子又开口说道:“果然只有一副臭皮囊。”

    现在五女看见我如此的出糗,虽然只是嘴角轻轻的笑了一下,可是我知道她们心里可笑开了花,因为她们还从没看我这样吃鳖过。我生气了想着‘你们几个好样的,既然连你们的夫君都不认了。你们喜欢玩,那我就奉陪到底,好好的陪你们玩下。还有那个说话充满刻薄的女子,本公子就让你见识一下我的厉害,要不不知还要数落我什么了。’我微微的对着那发话的女子一笑答道:“小生虽然不才,但对音律还是略懂一二的。还有这首高山流水相传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叫姓俞,名瑞,字俞伯牙的人作的。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而且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找老师去了。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