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身聊发少年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146仙主你好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以及执着的追求,探讨出各种蔬菜和花草结合的办法,并表示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在一起试验一下.

    他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张纸,倒不是内容多,而是因为他的字写的大,还有错字糊成团的时候,所以不多的内容倒成了五张纸来.

    李钊看看万宁的信,再看看自己的信……

    看看万宁的字,再看看自己"粗壮"的字迹……

    他默默地又拿出几张信纸,展了开来.

    他的字还是母亲手把手教的呢,他还以为写的极好,结果不但不如铭弟,甚至连万宁一个小姑娘都不如.

    他认真的一笔一划誊好新的信,左右检查一遍没有任何错漏,这才塞进信封里,准备去拿给堂兄.

    若没有意外,堂兄放假的时候都是在北园里过的.现在铭弟弟也搬去了北园,他要送信,肯定要去持云院一趟的.

    正好,他也做了个决定,想要和堂祖母说一说.

    顾卿此刻却不在北园,而是在外厅接待外客.

    行知书院的陈轶带着几位书坊的主人和刻书铺的负责人来拜访邱老太君,想要获得刊刻《三国演义》发行的权利.

    此事本来应该是李茂过问的,但李茂部里事忙,听了他们的请求以后,直接让陈轶去府里找老太太.他家的《三国演义》是老太太背诵出来的,又是他父亲的著作,老太太说能印就印,说不能印就不印.

    所以陈轶的拜帖就发到了邱老太君的手上.

    《三国演义》这本书在厩里获得了极大的轰动,但由于都是手抄,流传不广,只有一些学子和信国公府交好的人家有上几卷.但随着今科进士还乡或去外地任职,这《三国演义》终于在各地开始有了踪迹.

    大楚之前,所有书籍都由官方刊刻修撰,自尹朝出现雕版以来,国子监开始出现集贤院,专门负责印发书籍.

    胡人肆掠中原以后,国子监里所存的书版全部被毁,国子监里的博士和学士们为了不让这些书从此消失在胡人的手里,冒着极大的危险,耗尽精力将许多书默了出来,又秘密送到地方上有胆量的书坊里重新刊刻成书,这才没让许多著作毁于一旦.

    大楚立国,这些书坊纷纷把以前替国子监博士们保存的刻版和书籍拿了出来,重新填补国子监的集贤院.先皇为了表彰这些书坊当年的义举,对这些私人的书局,书坊,刻书铺十分优待,又大力支持民间书籍的传播,彻底打破了世族和官方才有大量藏书的历史.

    正因为前朝书籍损失太大,信国公府的"微霜堂"才能那么受到文人士族的追捧,而后来开放了私人书局,李茂才能斥资购买大量书籍继续填充微霜堂的藏书.

    由于当年胡人征战中原之时,江南地区受损失最小,所以当年仅剩的大部分刻书铺都集中在吴州的钱塘地区.

    而那里,正是江家的大本营.

    没人知道《三国演义》这样的奇书为什么皇帝不下令国子监的集贤院刊刻成书,而是只放任手抄本流传.但皇帝同样也没有禁止此书流行,甚至有许多大臣都证实曾在皇帝书房的桌子上看过这本书,那么说明这书在皇帝眼里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样一本还没流传开来,国子监也没有刊刻的奇书,又牵扯到如今大楚的公府勋贵,其中蕴藏的商机,顿时让书商们纷纷上京寻找活动的门路.

    李茂平日里深居简出,对各种社交活动虽然热衷,但却很少和商人打交道.这些书商没办法直接搭上线,就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行知书院的陈轶.

    人人都知道行知书院是信国公府旧任的幕僚长开的,如今陈山长和信国公还保持着良好的交往,行知书院有大半学子是减免束脩的,这其中支撑着行知书院的经费从哪里来,很多人家都猜是信国公府资助的.

    陈轶接待了几位书坊的商人,下意识觉得这是信国公府扬名的大好机会.

    信国公府以武勋立府,人人都知道李硕决策果断,部署周密,他行军打仗,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指挥极其灵活,因而多获胜利.

    但由于李老国公出身贫寒,所有兵法韬略都是成年后才开始学习,一直受到将门世家的诟病,认为他是野路子,加之后来李蒙,李茂为了避嫌,都走的是文官道路,信国公府权利地位是有了,在武勋一事上的名声却一直都不算太盛.

    尤其和累世出名臣良将的晋国公府比起来,底气就弱了那么一点.

    陈轶自然也拜读过那本《三国演义》,只觉得自己当年果然没有跟错主子,这老信国公果真是胸中有大丘壑大智慧之人,当年急流勇退也绝不是只看在感情上.

    只可惜运道太差,否则如今李蒙在世,信国公府很快也将成为出将入相之府.

    但如今不同了,若是李老国公的《三国演义》能宣扬开来,再叫吴玉舟想法子在云梦阁里培养一批说书先生,这三国演义就将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信国公府最亮的一扇招牌.

    这书妙就妙在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