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匠一到安家就被吕氏给请到了旁边,喋喋不休的说着磨坊的事情。
陈木匠听了半晌,笑道:“大娘子说的我明白了这个磨坊我也曾帮着别人家做过好几次。里面的东西我都会做,大娘子就只管擎等着接收成品吧。”
吕氏听到陈木匠向她保证,这才松下了一口气,让马大才跟着陈木匠跑前跑后的做个小工。
当天下午,候押司便来了安家,拿出了两份执照和地契。
指着地契和安木说道:“这是河边五亩地的地契,落在了大郎的名下,执照上面也是大郎的名字。你仔细的收好,小心别丢了。”安木笑着谢过了候押司,又问他花了多少钱,要给他钱。
候押司摆手道:“你还用和我讲钱?不过是五亩河滩地,又不能种菜也不能种麦子,我直接按开荒价给拨到了安家,连半贯钱都不到。至于这执照更是没花一分钱,不过是请了户科的老哥哥吃了顿饭,你就不用再心这些事情了。”安木这才笑着谢过了候押司,将地契和执照仔细的收起了起来。
这个磨坊算是给吕氏找到了活干,以前她总觉得天天在家闲着好像在白吃安家似的,现在开始弄磨坊之后,每天天不亮就起了身,跑到河滩那里,监督着别人盖磨坊。
磨坊的盖法和普通的宅子不相同,需要将龙骨水车的动力引到磨坊里面的石磨上面,所以有一小半是需要盖到河道上面,这个就对盖房子的人技术要求比较高。幸好请的这一家匠户以前就曾在别村盖过磨坊。一听要盖磨坊立刻拍着胸脯说自己能盖好。
陈木匠做龙骨水车也是驾轻就熟,三四天的时间就把大架子给搭了起来。
不到一个月。安家的磨坊就立了起来。磨坊立起来第一天,就有人赶着牛车要过来磨麦子。磨坊的收费和其他村子是一样。磨出来两石面便收一斗的工钱。虽然价格是一样,然而本村的人倒是少跑路了,省下来的路费钱倒也是一笔不少的支出。
一转眼,到了农历九月底,再过两天就是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人,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每家每户都要去祖先的坟上焚烧用纸做成的冥衣,这样祖先们得到了后代供奉来的寒衣后在阴间的日子就会好过。可以渡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
寒衣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开炉。除送寒衣外,这一天要整理安装火炉、烟筒,并且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地冻时顺利取暖,也借以告慰亡灵,现在家中“薪火正传、代代不断”,你们在阴间就不要担心我们了。
这个节日。也是各个寺庙和道观最为忙碌的日子之一。因为许多善男信女们都会过去烧香,烧香的同时自然就会施舍许多香火钱和香油钱。有些大门大户的人家则是会请道士或者和尚来家里为祖先做上一场法事,然后将果品供奉和寒衣烧给祖先们。
安家的门口此时迎来了送薪火的和尚们。
要说起来,这些和尚们也怪不容易的。不知从哪里挑着火炉子一路不停,沿途送火。一般情况下,接下新火的同时。人们也会封一包厚实的人事送给和尚,以感谢他给自家送来了薪火。有那殷实的人家还会请和尚们进门。做个法事,为家中祛除一下晦气。
和尚们走后。道士们就会来了,又或者道士们走后,和尚也会跟着来,他们两拨人从来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出现。
然而,最神奇的事情则是,不论和尚还是道士,他们对县里每个村子里每家每户的家族情况了如指掌。比如你家要是一家富户,绝对会有一群和尚过来帮你送薪火,如果你家是穷人,那绝对只会有两个小沙弥过来送,其他的和尚们连和你照面都不照面。
当然了,和尚和道士们也没有透视眼,其实在宋代想要分辨一家有没有钱,很简单,就是看墙和大门。安家的院墙是一人多高的粉墙黛瓦,两扇漆黑的大门,左右的石门墩上刻着书箱,证明这一家是读书人家,而台阶和大门楼则是说明了这家是有功名的。
吕氏穿着一件蓝色褙子,站在梯子上,正努力的将柳枝和桃符往门楣上挂。宋朝人对柳枝的喜爱超过了任何的朝代,不论是哪个节目都喜欢在门上挂柳枝,而桃枝则是有祛邪的作用,所以一到节日里,这两样东西便会被家家户户挂在门楣上。
大郎和铭哥一左一右站在她的身边,仰着头看着吕氏往门上挂,安木则是笑吟吟的站在门内。李进站在吕氏身后,不停的指挥她往上往下,气得吕氏恨不得把柳枝插在他的头上。
“阿弥陀佛”领头的头陀双手合十喝个喏,吸引了门前众人的注意力。
李进见到是几个和尚和沙弥,急忙双手合十也还了一个喏。和尚先是说了一番家宅兴旺,人畜平安的话后,便从身后的炉子里挑出一块烧得通红的石炭来。李进忙将早就放在门边的炉子拿了过来,大和尚便将石炭放进了炉子里。看到了里面已经放的有一块石炭了,脸上露出微不可查的笑意。
“麻烦大师父给家中送的新火。”李进笑着拱了拱手,将怀里的一个红色锦囊递